基辛格是如何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

2023-12-06     北京交通广播

原标题:基辛格是如何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

导 读

今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在家中安然去世,享年100岁。他的名字,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对于他如何秘密访问中国、如何推动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故事,人人几乎都能说上两句,毕竟,基辛格做过的那些事,都算得上中美两国外交关系上的大事;说陌生则是因为,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为什么偏偏是他,成为了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第一人?这和他本人的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期《1039听天下》为您讲述基辛格的传奇人生。

移民美国 抬头做人

让我们先从基辛格的名字开始聊起,不知道您是不是注意到了,基辛格这个姓氏在英文里有个特别的意思,什么呢?Kissinger,就是正在亲吻的人。其实,这本来是个德国姓氏,因为基辛格的祖上就是货真价实的德国人。

1923年5月,亨利·基辛格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了德国社会的动荡时期,那是一战结束后的第5年,德国经济濒临崩溃,各种极端思想开始出现,法西斯势力在德国逐渐壮大。

那个时候,德国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反犹思想,犹太人遭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压迫,比如说,他们不能参加公众集会,甚至都不能去现场观看足球比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基辛格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对社会的不公进行着反抗。比如说,他经常跟自己的弟弟或者是朋友一起,假装自己不是犹太人,偷偷溜进体育场里观看足球比赛。

后来有人问他,那会儿他那幺小,在那样的环境下还去做这种事,他就不害怕吗?基辛格满不在乎地回答到:“不怕!大不了就是挨一顿打呗。”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让他后来做出了那么大的成就吧?

1938年,基辛格家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他母亲的强烈坚持下,一家人——包括基辛格的父母和弟弟移民到了美国。

基辛格和弟弟沃特

老太太当年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他们留在德国不会有前途,事后来看,这怕是老人家一生中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了,因为再过一年,二战就会全面爆发,到那个时候,等待他们的,恐怕只能是集中营了。

移民到美国以后,基辛格进入了美国的中学念书,他也把自己德国化的名字海因茨,改成了美国人常用的亨利。那时候,有一件事情深深触动了基辛格,发生了什么呢?

有一天,少年基辛格在街上走,迎面过来了一群非犹太人。基辛格的第一反应是,要找地方躲起来!为什么?因为在德国时,他如果跟一群非犹太人迎面相遇,等待他的一定是骚扰外加一顿毒打。然而就在他准备闪人的时候,他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早就已经离开了那个充满噩梦的祖国了。

这件事对他的影响非常深,以至于在他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告别演讲上,还说了这样一番话:1938年我来的时候,华盛顿中学要求我写一篇作文,讲一讲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我是这么写的——我想这是一个人人可以昂首挺胸过街的国家。

1942年,19岁的基辛格接到了美国的征兵令。这件事对他而言,有着额外的意义,这意味着美国这个让基辛格产生了很强归属感的国家,终于开始接纳他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此之前,尽管他已经非常美国化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他依然是个来自美国敌国的公民。所以基辛格觉得:参加反对轴心国的战争,是一种荣誉——他终于不再是外人了。

基辛格(2排右1)与他所在部队的其他士兵

总之,他是高高兴兴上前线的,只不过,他没有进入作战部队,由于独特的语言天赋,外加在学校的优异成绩,基辛格被挑选进了情报部门,参与前线的反间谍工作。这份特殊的工作,让他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贵人相助 踏上从政路

二战结束后,基辛格进入了哈佛大学读书,主攻政府管理和哲学。在当时,他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学者,那他最后怎么又成了外交官呢?

1944年,美国国会出台了一个《退伍军人权利法案》,针对在二战后的美国退伍老兵,为他们提供医疗、住房和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得不说,当年的美国政府真的很有远见,在二战还没结束时,已经在考虑战后退伍军人问题了。

受这个法案的影响,战争结束后,数百万美国退伍军人能够平稳地回归到平民生活中。基辛格也算是这个法案的受益者之一,1947年,他成功考入了哈佛大学。在那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也是他的导师埃利奥特教授。

威廉·扬德尔·埃利奥特教授

埃利奥特教授很喜欢聪明的基辛格,不仅给他提供学业上的指导,还帮他策划了一个特别的项目——哈佛国际研讨会。在这个项目里,世界各地有前途的年轻领导人,会在每年的暑假齐聚哈佛,共同探讨未来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

至于基辛格本人,则通过举办这个项目,快速了扩展的人脉,特别是在美国的学术界和官僚界,他打造出了一张极具影响力的关系网。

1954年,基辛格获得了政治管理学的博士学位,还留在了哈佛任教。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哈佛大学的终身教职并不能满足自己的雄心。在他看来,自己研究了这么多年国际政治,却一直是纸上谈兵,总不如去实践中检验一下。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基辛格想从政了。

可您要知道,在美国,没有点背景的人想要去从政,那可是很难有大前途的。偏偏在这个时候,又一位能够提点基辛格的贵人出现了——

他,就是纳尔逊·洛克菲勒。看这个姓估计您就猜到了,他正是那位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儿子。

美国的财阀家族往往有这么个传统,就是在生意做得够大以后,总要送一个家族成员去从政,子女取得政坛地位后,又会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来反哺家族。

在当年,纳尔逊·洛克菲勒正在担任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国际事务助理,他汇集了一批学术界的专家,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进行探讨。以基辛格当年的才学,自然成为了这个专家组中的一员。

在这些探讨会里,基辛格和纳尔逊一拍即合,他很快就加入了纳尔逊的顾问团队,后来更是直接进入了美国政府,成了肯尼迪总统的特别顾问。就这样,基辛格得偿所愿,踏上了从政之路。

秘密访华 打破中美僵局

1969年,尼克松当选第37届美国总统,他任命基辛格作为自己的国家安全顾问。然而,所有人都对这个任命感到意外。那他们俩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又是如何携手恢复中国与美国的外交关系的呢?

说起尼克松和基辛格性格,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尼克松为人独断专行,喜欢耍政治手腕;基辛格呢,则是典型的四平八稳式的学者型官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大家都不觉得他们两个能很好地共事。

可是对那些真正了解他们的人来说,这俩人其实又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比如说,他们在外交政策上都喜欢走神秘路线,都不太合群,却又都喜欢出其不意地让对手大吃一惊。靠着这种潜在的相似之处,两人居然合作得非常愉快。

尼克松总统与时任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

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时,恰好是冷战高潮的1969年,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开始谋划修补与中国的关系。

他先是在多个场合释放友好信号,同时也托与中国关系好的国家——比如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的领导人,给中国政府捎口信。于是,才有了基辛格秘密访华、以及之后的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中美两国在相互隔绝了20多年后,终于又实现了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关于基辛格访华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他利用出访巴基斯坦的机会,从那里乘飞机进入中国,在中国进行了48小时的停留和访问。访问期间,他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多次会谈。

基辛格的这次访问,各种文章和纪录片已经讲过太多次,在此我就不想给您重复了,我只想给您讲几个他当年访华时的小细节。

先说第一个,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刚上飞机后不久,就发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出什么事了呢?基辛格后来回忆道:我精心准备了一套干净的衬衫,带到中国去。我把他们放在了单独的包里,可是包丢在了巴基斯坦。所以我必须从我的团队成员那里借衬衫,但他们都比我高,比我瘦……

基辛格采访片段

这件不合身的衬衫让基辛格非常不舒服,再加上是秘密访问中国,使得他在第一次与周总理会谈时,显得格外的紧张和不自然。

担任现场翻译的唐闻生女士,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的情况:按照我们中方的这个惯例,也是总理的指示,当天下午举行第一次会谈,在总理到来之前,他们4个人在门厅里头排得整整齐齐,面部严肃,直瞪着那个门,基辛格还显得更加紧张,因为长途飞机之后,包装好的那衬衫落在巴基斯坦了,他借的是霍尔德里奇的衬衫,所以这个衬衫领子就显得比较紧,他那个样子就更加不太自然。门一下开了,然后摄影灯啊哗的一下也都亮了,总理大步迈进来,然后基辛格赶快上前伸出手,两人热烈握手,然后就进去会谈。

那两天,基辛格与周恩来进行了多次会谈。在会谈开始前,基辛格做了很多工作,各种资料带了一大本,光是开场白就写了好几篇。会谈开始后,他就照着稿子侃侃而谈,说了很长时间的客套话,无非就是称赞中国是文明古国啦,自己很荣幸来这里访问啦等等。周总理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更多的反应。

在长篇大论结束后,基辛格终于触及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台湾问题,他按照出发前与尼克松商量好的口吻,直接表示: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者是台湾独立。

这个话音刚落,之前一直沉默的周总理马上表示:好!我们现在可以谈了!中美双方就这样用“一个中国”的观点,为整个会谈定下了基调,这也确保了之后多次会谈能够顺利进行。

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在秘密访问中国期间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让基辛格印象深刻。在那48个小时里,为了保密需要,他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自然也就不了解那两天世界上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于是,双方最后一次会谈进行到尾声时,周总理特意多花了一些时间,向基辛格通报了北京方面新收到的各种国际消息。这个非常具有风度的行为,让基辛格十分感动,也让他对周总理的印象分直接拉满。

多年以后一次接受采访时,基辛格曾经这样评价周总理:周恩来总理是一个拥有超凡智慧的人,他彬彬有礼,待人亲切温暖,他对一些细节问题考虑得尤为周到。

总之,基辛格的这次秘密访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他离开中国4天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了公告,向世界宣告了基辛格访华的消息,同时也宣布了尼克松总统即将正式访问中国。在此之后,中美两国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交流的新时期。

退出政坛 仍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2年,美国爆发了著名的“水门事件”,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尼克松总统辞职下台,福特接了他的班,基辛格则继续留在美国政府任职。

不过到了1976年,随着福特在总统大选中落败,基辛格也决定急流勇退,退出了美国的政坛。他去乔治城大学担任了教授和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还在多个咨询委员会任职,总之是一副一心投身学术研究的样子。

可是您别忘了,基辛格毕竟是犹太人,做生意的头脑是刻在基因里的。到了1982年,他一手创建了用他自己名字命名的顾问公司。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家公司一直隐藏在迷雾里,电话簿里找不到它,连公司总部所在的写字楼名录里,也刻意隐藏了公司的信息,只能靠内部人士引见,通过写字楼的一部专门电梯,您才能够来到公司所在的正确楼层。诶?这不就是一家顾问公司嘛,为什么要搞得这么神秘呢?

基辛格知道,自己作为从政多年的老外交家,在世界各国都有不错的人脉关系,为了避免授人口实,他宁愿低调地发财。所以,他的客户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而且,都得是那些够规模的大型公司,像是美国的运通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瑞典的爱立信、意大利的菲亚特、德国的默克制药等等。

基辛格为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提供国际业务和外交领域的咨询服务。说白了,就是当这些国家想要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基辛格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在国际政治上的影响力,指导他们了解目标国家的相关情况。当这些公司在某些国家遇到问题时,他也会偶尔帮忙刷下脸,利用自己的声望帮他们摆平一些事儿。

也就是说,基辛格服务的不是一国政府就是跨国公司,而两边最不缺的就是钱,他作为中间人,这服务费想来也是一定不会少收了。当然了,为了避免自己的名誉受损,他在为客户提供服务前,都会设定一个前提:就是这些跨国公司从事的项目,必须要对他们进入的国家有利,不能损害东道国政府的利益。这样一来,基辛格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成为双方都信任的中间人,从而能够有效地调节双方的矛盾,为大家找到一条共赢之路。

基辛格的一生,横跨了多个历史时期,他自己也亲历和创造了太多的历史。可以说,是历史机遇造就了他,而他又反过来,对历史起到了推动作用。

回顾基辛格的一生,他最得意的成就,依然是推动了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他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如今已经很少见的称呼——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习近平主席发给美国总统拜登的唁电中,是这样评价基辛格的——

半个世纪前,他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他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为毕生追求。基辛格的名字将永远和中美关系联系在一起。基辛格博士将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和怀念。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1039听天下》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

点个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fd3e8758d17061ada689cc0cf3647a4.html










1.17亿人次!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