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秦巴深处观光城

2023-12-09   汉中在路上

原标题:[游记] 秦巴深处观光城

[游记] 秦巴深处观光城

秦巴深处观光城,是坊间对镇巴县城的评价与定义,似乎也得到了官方认可,甚至还进一步延伸到了秦巴深处观光城景区这个称谓。

镇巴,是汉中市辖区内最偏远的一个县,县城距汉中171公里。 因为地处秦巴深处,交通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卡喉之殇”。据称,1978年,全县通车里程才388公里,仅有营运载客汽车2辆。即使跨世纪前后,许多地方还是用双脚丈量。那些年,有同学或亲戚在镇巴工作,却因山高路远而不敢前往。当然,镇巴腊肉还有包谷酒等土特产,倒是品尝过而且印象颇佳。

西镇高速通车,结束了镇巴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实现了镇巴人期盼已久的愿望,也实现了汉中“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拉近了秦巴深处与山外的“距离”。驱车前往镇巴时,沿泾洋河道蜿蜒穿越的大桥及道路,简直就是一条观光大道。资料说,全线桥隧率高达92%,长达12.04公里的桥梁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梁”新结构,工厂生产,现场组装。

计划当天往返,重点游览县城。依循习惯,直奔博物馆,这里最大的特色是苏区革命史展和古钟陈列。馆里没有别的游客,工作人员很热情,不仅有问必答,还大开方便之门。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国家一级文物蒿坪寺宋代古钟,以及一些明清时代的古铁钟,还有“汉定远候班仲异食邑”“汉桓候栓马处”古石碑等文物。据说,宋代古钟是国内最大的一口铁铸古钟,铸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

馆内有《“镇巴县”名称溯源》展板,从班超城、平西城起,先后有南乡县、西乡县、洋源县、定远厅、定远县等称谓。清嘉庆七年(1802年)设定远厅,至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定远县。民国三年(1914年)全国统一县名,为避免与别的定远县混淆,又改名镇巴县至今。为何叫镇巴,有以下说辞。

镇巴因何得名,见诸文献者不多。一说:以县境地处大巴山,一方的主山称镇,县城固县坝又历为巴山重镇,故名。另说:民国五年(1916年)《大楷河重修关帝庙碑记》云:“夫定远厅设于清嘉庆七年,由西邑分属,因地接川省难以定边强固邦域,设置定远,今改为镇巴县,乃地属巴山必有以镇之,期人民各安生业,永保无虞,故曰镇巴县。”

镇巴苏区历史展,占据博物馆两层楼。1932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县域西南部建立了陕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陕南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曾在镇巴苏区建立过19支游击队和18支赤卫军,累计作战千余次,扩红1600余人。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大多数牺牲在长征路上和西路军浴血奋战的河西走廊了。1982年2月26日,省政府确定镇巴县为陕西省革命老根据地范围,乃红军之乡。

展厅虽然不是很大,展品也不算很丰富,但对赤化川陕的历史交代得很清晰。早年间,就有资料概括说,陕南这块根据地的动荡是个很大的特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它曾被称为人民军队“八进八出”的地方。红军一来,革命运动就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一旦红军走了,地主反动派就要进行反扑,群众就遭到残酷的大屠杀。当然,受诸多因素影响,无论是宣传力度还是知名度,确实与其重大历史贡献不很匹配。

传唱不衰的《十送红军》,还有镇巴版与空政版之争。展厅的一面墙上贴满了红歌,首篇就是《十送红军》。镇巴版最早传唱者朱有炽,担任过陕南县前身赤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根据他演唱记录的歌词,《民间文学》曾于1958年有两期予以发表。空政版为朱正本、张士燮创作,于1961年空政文工团大型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上亮相,一炮走红,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后来歌曲被《长征》等影视剧作为主题歌或背景音乐应用,版权或诞生地引发诸多争议,曾任空政歌舞团团长的牛畅给央视出具证明说,江西确实没有《十送红军》这首民歌,是一首编创的革命民歌。不过,他这是给朱正本和张士燮争取署名权。

带着被震撼的心情走出博物馆,一路寻访老城老街道。经人指点,在老街道和农贸市场走了一趟,顺便还买了点腊肉。挤挤挨挨,密密匝匝,高楼大厦与小矮平房相邻,还有橡皮坝囤积起来的泾洋河人造湖辉映,也不见得就是现代与落后为伍,至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展示。熙熙攘攘的交易市场,跟记忆里年少时见过的农村集镇差不多。当然,也不能说大山深处与平川地带的发展有几十年的差距。对山民而言,县城的市场作为农副产品集散地,是他们辛苦劳作变现的重要平台,一时半会儿还不可能被电商所完全取代。

跨过泾洋河,游览班候园。想那班超,西域奋斗31年,执行朝廷“断匈奴右臂”政策,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为西域回归贡献巨大,得以万里封侯,似乎至死都未能来自己的封地走一走看一看。园子不大,元素齐全,有食邑碑、塑像以及《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十六骑夜踏番营》《群番纳降》《封候》等故事石刻。有班超,有这座浓缩镇巴千百年历史流程的园子,乃小城之幸。但凡走进来的人,即使涌动不起驾长车射天狼之英雄气概,思绪也有可能被拽往西域以及秦汉时代,至少会被拽到了大山之外。人在镇巴,心在天涯,那是一种见识与格局。

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三班”,也就是班超的父亲班彪、兄班固、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班超上疏请回中原,“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昭为兄求代疏,“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炎汉四百年,前有张骞凿空西域,后有班超守护丝路,连接起亚欧非三大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延续了几个世纪的繁荣时期。他们一个出生于汉中的城固,一个被封汉中的镇巴,与这片沃土作为汉家发祥地的渊源真可谓深厚。或曰,镇巴尽管远离汉中位于大山深处,不仅是班超的封邑,还有张飞的遗迹,也是“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传承者。

游览黑虎梁,占用了大块时间。撇开黑虎梁的民间传说,但就气吞万里的伏虎架势,还有登高鸟瞰的愉悦惬意,就是一个令人十分向往的地方。驱车穿越隧道直奔山顶的广场,先奔黑虎楼看了个仔细,折转回来游览苗寨风情园,徘徊于蚩尤广场。森林公园乃至建筑,尽管都是现代打造之物,却也凝聚和展示了镇巴的地域人文特色。汉中,浸淫于巴楚文化,哺育出汉家文化;镇巴,接纳贵州逃难来的苗民,打造“中国最北苗乡”,推动苗汉文化交融。

登上黑虎楼远眺,青山如黛,层峦叠嶂,莽莽群山,无边无际。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出秦巴山地这种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理格局,也造成了这片地域因为关山阻碍、交通不便、治理不易、发展迟滞,有人概括这里是“自古以来,世治则僻,世乱则芜”。山高皇帝远,秦巴山区曾是匪患横行之地。百年前,大土匪王三春在这里与军阀、国民党和红军等各种势力周旋几十年,拥有4个团的兵力,还成立“中华救民镇槐党”,盘踞镇巴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完全自治,自行征税,铸造铜元,委任县长,镇巴俨然其独立王国。据说,镇巴人吓唬哭闹的小孩子时,就说“王三春来了”。1939年,王三春被剿灭于户县秦岭北麓。当年的12月31日,被蒋介石下令处决于西安。也有被处决于镇巴之说,似乎可能性不大,焦头烂额的民国政府不会下那么大的决心,派人押着王三春翻山越岭返回镇巴再处决。

黑虎梁还是观赏美景的好地方,苗坛附近建有观景台。凭栏俯瞰,镇巴县城一览无遗,泾洋河像一条翡翠色玉带镶嵌其中,夹在山谷里的县城布局彰显玲珑之美。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山下的苗乡广场,还有对面山下的烈士陵园等,这次是来不及看了。此行先打住了,镇巴是个值得一游再游而且深度游的地方。否则,无法感受感悟红军之乡、民歌之乡、苗民之乡。其实,这地方更适合慢游,唯有慢游才能有深度。客观上讲,镇巴山大沟深,景点相对偏远,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比如,草坝景区从黑虎梁上就可以看见,直线距离三公里左右,但百度地图显示得绕道25公里。至于苗寨、云海、天坑等景区,那就更遥远了,而且交通条件有限,不是“旅游特种兵”模式可以玩得转的。

得空再来吧,尤其是盛夏时再来黑虎梁乘乘凉、听听民歌、看看夜景啥的……

来源:天边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