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抚慰了城市的灵魂和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暂时远离残酷的生活真相。
作者:今纶
这两天,在上海的万圣节活动火了。
巨鹿路等区域吸引了很多精心装扮的年轻人前往,有人装扮成李佳琦,面前四个字“哪里贵了”,让人喷饭;有人装扮成面容憔悴的“乙方”,让人同情;还有化身歌手那英和朝阳群众的,更有变为Chatgpt和RTX4090显卡的,大国前总统特朗普也“出现”了……
到处是欢笑,演员一表演,观众就笑声不断。
说实话,这一切真好,真张扬,张扬得不像上海,但又确实是在上海。
01
上海是中国城市的天花板
为什么只有上海这样?其他城市都没有这样?因为上海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存在,上海是中国城市的天花板,这一切和钱没有直接关系。
从深层次上来说,就是上海的文化基础、经济结构以及市民组成和其他城市差异比较大。
三四线城市就不用说了,因为种种原因,不是当地人不勤劳,也不是当地人不聪明,反正在信息层面和产业上就是现状,我不多评论。
就算是富饶的江浙两地,其文化沃土还是更多的传统气息。这也很正常,毕竟在历史上,这些地方都是农业、商业发达的富庶之地,耕读传家也是很多家庭的信条,所以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特别多。
一线城市中,北京的政治气质多一些,广州人贸易起家,走相对市井和平民化路线,深圳人最重视“搞钱”。
上海的不同在于,它没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或者说她成为大城市的时间不长。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至今不过一百多年。
但是上海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她并不是一个只搞经济的历史,而是一个华洋杂处的形态比较多变的历程,刚开始外国人聚居在一起,但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其实,老外的居住地开始相对分散。
那么,这个过程中,心态、生活习惯、经商理念、文化交流甚至饮食、服饰、化妆品等都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我们说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不是因为GDP,不是因为上海人有钱,而是因为上海人见多识广,格局高,眼光高。
至于有钱,规划到位,法治意识强、守规矩,这些都只是做事的结果。
因为这些因素的具备,等于说万圣节玩出花的土壤具备了,所以,上海的万圣节就玩出圈了。
其他地方的年轻人不是不想玩出圈,实在是氛围不到,气质和意识也还差那么一丢丢。
上海作为大城市的历史比北京、广州短,比深圳长,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她的特殊性。
02
嗨起来才能刺激消费
万圣节能够嗨起来,原因之一是希望刺激消费,希望大家玩起来,这就对了。
只有百无禁忌,大家才敢嗨,只有百无禁忌,大家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把钱花出去了。
上海的策略是对的,维持秩序的上海警察也是工作到位的,希望这不是一个单一的现象,而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各种中外节日,都要嗨起来,除了基本的秩序之外,其余不管,要相信市民的创造力,要相信年轻人的创造力,他们真有可能把所有节日玩出花来。
一笑一乐之间,消费起来了。
装扮者和围观者就算有交流,或者有的扮相有点尖锐,这些在浩瀚的宇宙和辽阔的地球中又算什么呢?连灰尘都算不上,最多算个数据碎片。
重要的是氛围和心情要好。
有些富裕人士不缺钱,他们缺的是花钱的心情和氛围。
比如,胡润2021年财富报告的数据,截止2022年年底,某一线城市拥有1000万以上资产的家庭大概是7.57万户。但是市场上住宅的挂牌数量一直在增长,为什么不买?值得深思。
有一个宽松的氛围,大家才有心情花钱,大家才有可能考虑生娃、买房,一顺百顺的结果就是,最终会启动消费。
上海万圣节点了一把火,让大家愿意出门,这就很好了,期待着消费层面的星火燎原。
03
上海人的选择总是“很上海”
上海的万圣节能够出圈的另一个原因是年轻人敢玩善于玩。
过去这些年,大家都不容易,工作、生活压力重重,学生也不容易。大家需要一个狂欢去宣泄情绪,释放压力、调节自我,而宣泄、释放、调节需要一个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
狂欢的真实空间里,主角和观众有眼神的交流、语音交流,还有极其重要的氛围,而这些都是短视频和直播给不了的,短视频和直播老是要你买买买,你哪来的那么多钱买?
在万圣节把自己打扮成鬼,无非是直面惨淡的人生。鬼都不怕,甚至自己“变身为鬼”,这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自怜,更是一种表态。
万圣节抚慰了城市的灵魂和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暂时远离残酷的生活真相。
上海的教育力量之强,举国皆知,上海人受教育的程度、密度之高,照样是名列前茅。
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常住人口为2475.89万人。其中本市户籍常住人口为1469.6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006.26万人。从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程度比重来看,大专及以上占比为39.9%。也就是说,目前上海每5个人中,就有两个念过大学。
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口密度如此之大,这就使得上海人的认知程度普遍偏高,而且逻辑与常识是常用的思考工具。
上海人的朋友圈还是和偏远地区乡村村民的朋友圈不一样,和其他很多城市的市民不一样,信息量也不一样。这是事实,不是歧视。
所以,你会看到每到历史和现实的关键时刻,上海人的选择总是“很上海”。
原因也很简单,有历史的传承,有信息的通达,有随着教育程度提升的认知水平,上海人虽然经常被人嘲笑小气,甚至上海男人在某些小品中被嘲笑“怕老婆”,但是他们是清醒的上海人。
上海人是精明的,不要忘记,他们永远都是上海人!
过去几年里,我屡屡向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致以敬意,向上海的专业人士致敬,是因为我知道,上海人就是不一样,如果多一些上海这样的城市就更好了。
可惜,上海只有一个。
最后说一句:上海万圣节真棒,给上海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