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第一!真有外星人?网友:找对象范围又扩大了

2022-06-14   故事会

原标题:热搜第一!真有外星人?网友:找对象范围又扩大了

你有畅想过外星人降临地球吗?

世界各地总会出现各种发现外星人的声音,相关电影也是层出不穷。

如今,“首次在地球外确认生命之源存在”真的出现了。

据日媒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称科学家在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了20多种氨基酸。

这是第一个证明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证据,这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

{

地球外存在“生命之源”首次确认

}

2020年12月,由探测器“隼鸟2号”搭载的为期6年的回收舱从3亿多公里外的小行星“龙宫”(Ryugu)返回地球,并带回约5.4克行星表面样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等团队分析了样本后,从中检测到20多种氨基酸。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名誉教授小林宪正表示,在地球以外天体上发现多种氨基酸是“史无前例”的,甚至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证明氨基酸存在于小行星的地下,增加了这些化合物从太空到达地球的可能性”。这也意味着氨基酸可能存在于其他行星和天然卫星上,暗示“生命可能诞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认为的更多的地方”。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接近其目标小行星“龙宫”。

图片来源: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是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机分子。虽然还不知道氨基酸是如何到达古代地球的,但有一种理论认为,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氨基酸就已大量存在,但在地球被岩浆覆盖变得极其炎热后便不复存在,但随后又被流星从外太空重新引入。也有理论认为,氨基酸本身就存在于地球表面。

此次,“隼鸟2号”采集样本来自不受阳光或宇宙射线侵蚀的小行星地下物质,对其分析是在没有将其暴露于地球空气中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意味着研究人员首次证实了外层空间中也存在生命的组成部分。

地球外存在生命之源的消息一出,有人表示星际之恋代入了。

有人感慨童年幻想成真!

有人表示想要“回家”!

还有些人,他们的三体DNA动了。

{

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外星生命

}

1977年,美国发射了旅行者一号(Voyager 1)、旅行者二号(Voyager 2)。目前,这两个人造飞行器已飞出了太阳系的边缘,正向着茫茫的宇宙深处驶去。它们安装了介绍地球的金唱盘,希望有朝一日能有地外文明发现飞船并解码金唱盘。在金唱盘中,人类向宇宙中的其他文明发出了充满友爱的诚挚邀请,其中中文普通话的语音内容为:“各位都好吧?我们都很想念你们,有空请到这来玩。”

可惜目前仍然没有获得任何有关外星文明的信息。更为遗憾的是,到2025年左右,飞船的通信系统将因为供电不足而停止工作。

旅行者号金唱盘的表面用宇宙中的脉冲星作为路标,给出了地球在太空中的位置。如果地外文明与我们的天文学研究水平相当,应该可以从中解读出含义,并以此为导航来地球做客。

图片来源:@联合国 官方微博视频截图

此外,科学家还采用射电望远镜搜寻外星文明信号。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开启了第一个现代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实验,他使用当时美国最大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展开搜索,结果一无所获。

2020年,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也正式开启地外文明搜索(SETI),寻找来自宇宙深处高智慧生命的信号。

FAST发现的脉冲星艺术效果图。

图片来源:国家天文台

人类除了在太空寻找地外生命外,还在地球上寻找外星人的痕迹。

就在上个月17日,美国国会50多年来首次就不明飞行物公开听证,海军部情报局副局长斯科特·布雷说,过去20年来,美方观测到“越来越多未经授权或无法辨识的飞机或物体出现在军事管制训练区、训练靶场和其他特定空域”。按照他的说法,美国国防部没有发现“可能表明这些现象背后有任何非地球起源的东西”。

但是布雷同时说,不排除“非地球起源”的可能性,“我们对这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没有任何假设”。

他当场播放两段不明航空现象(UAP)视频。一段显示天空中有闪烁的三角形物体,后来被确定为光线穿过夜视镜时产生的视觉现象。另一段视频显示一个闪光的球形物体高速掠过一架军用飞机的驾驶舱窗口。布雷说,这一事件迄今无法解释。

去年6月,美国政府公开发布不明飞行物报告,提及144例不明航空现象,其中大部分是美军飞行员观察到的情况。这份9页的报告所提及现象中,有80多例被多个传感器探测到;18例飞行模式或特征异常,例如在有强风的高空保持静止或者在没有可辨识推动力的情况下以极快速度移动。

布雷在听证会上说,尽管必须考虑到先进飞行器可能会使用“特征管理”技术隐藏飞行能力,但在美方已知范围内,“没有任何对手的飞行器能够在没有任何可识别推进装置的情况下飞行”。

浩瀚宇宙

充满未知

你希望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来源:科技日报,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社、科普中国、科学大院、科技日报早前报道、网友评论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