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咽喉炎”“嗓子疼”“二阳”
等话题登上热搜
厦门网友:孩子“二阳”,居家停课
网友表示:最近阳的人越来越多
网友表示
“二阳”的症状会比“初阳”轻
“二阳”真的大规模来了吗?
“二阳”的症状会比“初阳”轻吗?
哪些人群可能比较容易“二阳”呢?
来看看专家解答
多数新冠患者症状较轻
专家:没必要太紧张
专家表示,我省态势与全国类似,“五一”节后新冠患者有所增加,不少医院发热门诊都有接诊到“初阳”或“二阳”患者。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以发热、咽痛、咳嗽为主。
新冠阳性患者小幅提升
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群
“近期接诊的新冠患者较五一节前有增加,每天都有接诊到阳性患者,一般四五个,多的时候十几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丁海波主任介绍,“五一”假期后,医院发热门诊患者中“阳”性患者多起来,各年龄段人群都有,年轻人“二阳”的也有。
“昨天就接诊了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五一出游回来就发烧,开始以为是流感,吃了奥司他韦仍反复发热,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后,新冠核酸检测显示为阳性。”
“五一节后,我们感染科收治了七八个新冠住院患者,都是‘初阳’的。门诊接诊的病人‘初阳‘的较多,也有‘二阳’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刘青主任分析,最近阳性患者增加与节假日人员流动较大有一定关系。另外,新冠抗体作用一般3-6个月,免疫力和身体抵抗能力较弱的人群可能更容易“二阳”。
省疾控中心有关专家也表示,近期我省新冠新疫态势与全国类似,部分地区疫情开始出现缓慢上升,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群:未被感染人群、新冠抗体已经下降的人群、存在免疫缺陷人群。
本轮新冠患者症状较轻
一般对症处理即可
“总的来说,这波新冠症状较轻,无论是‘初阳’,还是‘二阳’,症状与流感差不多,以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为主,一般进行对症处理、多休息就可以。”丁海波主任提醒,市民不必特别焦虑,临床中发现,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普遍症状较轻,出现明显咽喉痛的情况较少。
但对于有发展成重症、危重症因素(如高龄、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等)的人群,一定要做好防护,按要求接种新冠疫苗,一旦出现疑似新冠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刘青主任还表示,对新冠和“二阳”这个事没必要太紧张,“我们上次已经经历过一次了,目前也没有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报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当注意就可,家里可以备些退烧药、止咳药和常用的感冒药,也可以准备些新冠抗原试剂,出现发热、全身疼痛等症状,可以测一测,万一“阳”了,首先要多休息、多喝水,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对症的、能减轻症状的药物,“老年人还要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当血氧饱和度小于93或其他症状加重时,要及时上医院就诊。”
近期出行要戴口罩吗?
对于近期出行是否需要佩戴口罩的问题,专家表示可以因人而异、因场景而异。但在新冠、甲流等影响下,建议普通市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还是建议戴口罩,特别是到医院看望患病的亲友一定要戴上口罩、勤洗手,避免把病毒传染给抵抗力弱的患者。
疫情三载,我们已经
从谈疫色变到坦然面对
经历了很多
也明白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无论是咽喉炎、“二阳”还是甲流
都要及时就医
除此之外
厦门疾控中心紧急提醒
夏季即将来临
有一种病毒致死率超过40%
不容忽视
厦门疾控中心提醒
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超过40%
厦门疾控中心提醒
湿米粉和泡发的木耳等食品
变质千万别吃!
因为——
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超过40%
这种毒素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破坏力?
日常生活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来看疾控专家详解
米酵菌酸毒素是怎样产生的?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简称BA)是由椰毒假单胞菌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脂肪酸代谢产物,它最早由荷兰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在研究食物中毒时发现。椰毒假单胞菌本身并不致命,但它能产生两种致命毒素,分别叫“米酵菌酸(BA)”和“毒黄素”。
其中,BA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对人和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作用。一旦发生BA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12小时,少数长达1-2天。
米酵菌酸毒素的危害?
研究表明,米酵菌酸(BA)会抑制线粒体腺嘌呤核甘酸转移酶(ANT)的活性,从而抑制线粒体中ATP的合成,导致细胞凋亡、损伤。BA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脑、肾等主要实质性脏器。因此,中毒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伤,如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重者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等。重症病人多呈肝昏迷、中枢神经麻痹,并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以上!最可怕的一点是,这种毒素非常耐热,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
哪些食物容易被污染?
容易被米酵菌酸(BA)污染而导致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三类:谷类发酵制品(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薯类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变质或久泡的木耳、银耳。
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或浸泡。
有解毒的方法吗?
我们应怎样预防中毒?
目前,米酵菌酸中毒没有解毒药物,只能尽快就医,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尽量排出有毒食物。吃了同样食物的人,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应一律送医检查。病情及愈后情况与摄入的毒素量有关。一般来说,摄入的毒素越多,症状就会越严重。
米酵菌酸不像黄曲霉毒素会发苦,它总是悄无声息地隐藏在食物里面,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被摄入人体,因此平时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
日常生活中
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
就能远离这个可怕的米酵菌酸
0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新鲜的、保质期内的食品。购买前应认真阅读产品标签,留意产品包装的储存条件。
02 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或银耳,泡发干木耳和银耳要注意卫生,一次不要泡太多,泡发前洗干净,泡发过程中勤换水。
03 不要自制发酵米面食品,尤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十几天以上的浸泡,很容易造成污染。实在要自制的话,应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通风干燥,不要用霉变的玉米等原料制备发酵米面制品;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环境要通风防潮,防止污染。
04 购买食物时尽量选择小包装,不囤积食物。
05 选择低温干燥、通风的环境储存食物,避免阳光直射。发霉食品及时处理掉,绝不可冲洗或去除霉变部分后继续食用。
夏季炎热,食物容易变质
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近期,吴先生也因
4天40°C高烧不退紧急就医
一查,居然是家里养了宠物导致...
高烧40℃,4天不退多地报告病例
“医生,我高烧不退4天了!”,近日在浙江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急诊诊室里吴先生紧张地询问医生。此前一周,吴先生就已经因为高烧不退就医,但奇怪的是这并不像是普通感冒的症状。反复高热和阵发性连续咳嗽,常规的退烧药、抗生素都不起作用。病情来得毫无征兆,又急又凶。胸部CT检查提示为“右肺下叶炎症”因为病情复杂,急诊科紧急请求呼吸内科医生会诊。
吴先生当天被呼吸内科病区收治入院。呼吸内科王中原副主任医师在查看患者各项检查报告时,敏锐地捕捉到了一条线索——患者的妻子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了解到吴先生家里养了只鹦鹉,王中原医师推断吴先生极有可能感染了“鹦鹉热”。进一步的检测确诊吴先生感染了“鹦鹉热”。
“养个鹦鹉,还会得病?”吴先生困惑不解。王中原医师解释道,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在鹦鹉、鸽子、鸡、鸭等鸟禽类之间感染和传播,带菌动物会将病菌传染给人,吴先生很可能是在日常清洁鸟笼、清理鸟粪、投喂饲料或抚摸爱鸟时受感染了。
“高热寒战是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高烧可达39-40℃。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第3-6天开始咳嗽,以干咳为主,肺炎发生率高达85%-90%。”王中原医师指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多发生于每年10月份至次年2月份,潜伏期一般为5-21天,最短可3天,最长可达45天。
据介绍,吴先生的症状还算轻,部分感染鹦鹉热患者会出现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严重的患者甚至会疼痛到不能站立。其他肺外表现还会出现横纹肌溶解、腹泻、心肌酶改变和肝功能异常等。在明确病症后,呼吸内科医护团队对症用药,吴先生的高热咳嗽得到了有效控制。经历了近半个月的住院治疗后,目前已顺利康复出院。
记者在其他医院采访了解到,每年感染鹦鹉热的患者都有。就在几天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任先生就因感染了鹦鹉热前往宁大附属第一医院治疗。
据了解,鹦鹉热虽然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能性很小。采访中,有医生特别强调:“鹦鹉热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病情进展,可能发生肝功能障碍、贫血、肝脾大等并发症,重症感染可引发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曾有人感染后
因伴随基础性疾病死亡
2021年10月,据浙江丽水疾病防控消息,自9月上旬开始,丽水市中心医院和丽水市人民医院先后收治7例畏寒、发热、全身乏力症状病例,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而后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重症肺炎等,病程长,病情重,其中1例救治无效死亡。经实验室检测宏基因检测,确诊鹦鹉热病例6例,临床诊断1例,这也是浙江省丽水市首次报告鹦鹉热病例。
多人感染“鹦鹉热”
高烧数日不退,严重或致重症肺炎
今年(2023年)2月,浙江金华武义疾控中心发布消息:金华武义县连续报告了鹦鹉热病例,经治疗均已痊愈。疫情发生后武义县疾控中心立即开展个案信息询问、流行病学调查、环境标本检测等应急处置工作。
今年(2023年)3月,广东汕头市就陆续有市民中招,感染了鹦鹉热。59岁的汕头市民李先生突发咳嗽,并且连续5天高烧,多次服用退烧药后均不见好转。李先生到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排查后发现,导致他生病的元凶,是鹦鹉热衣原体。相应治疗之后,很快李先生就痊愈出院了。
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汉光介绍,确诊的这几个病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有养禽类,或者跟禽类有密切接触。接触了禽类的分泌物、粪便等,因为这些禽类感染了病原体,然后就传染上了。
提醒,鹦鹉热可能导致重症肺炎,多器官功能受损。观赏、饲养鹦鹉等鸟类时,要注意加强防范,以防染上疾病。
▍整合来源: 海峡都市报、东方IC、小鱼网、厦门疾控、潮新闻·钱江晚报、宁波晚报、央视财经以及网络,编辑:陈狐狸
▍所有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务支持:瞿燕飞律师/王欣律师 福建天衡联合律师事务所
先看后赞,人生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