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手机被夺,少年夺走爷爷的生命,有的孩子养着养着就没了人性

2021-02-08     福林妈咪

原标题:因手机被夺,少年夺走爷爷的生命,有的孩子养着养着就没了人性

文|福林妈咪

最近一则案情刺痛了无数人的心,一名14岁少年,因为到了吃饭时间还在玩手机,手机被爷爷夺走,并被爷爷责骂,少年随之将爷爷杀害。

仅仅因为手机被夺,就对亲人行凶?亲情哪里去?

对这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孩子不尊重爷爷,对爷爷也没有敬畏之心,甚至可以猜测孩子对爷爷不是第一次动手。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是有的发展呈显性有的则是隐性,速度快或慢也不同。

01

海恩法则也指出:每一起重大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先兆未遂和1000起事故隐患。

所以这个男孩因为这点小事就起了杀心,其实早已有暴力倾向,并且与爷爷的冲突不止一次。

可能爷爷的做法确实让孩子很讨厌,但是这个孩子这么轻易就挥起“拳头”,性格也是比较暴躁且有暴力倾向的。

孩子性格暴躁或有暴力行为,其实离不开两个方面:

一个是经常生活在暴力环境下耳濡目染,另一个则是被过分溺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经常性争吵、打架,孩子不知不觉中,也将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与小朋友相处,一言不合就挥出拳头。碰到不顺或挫折,随意发泄发怒也是常态。

暴力家庭的孩子,基本也有暴力倾向。尤其是那些经常接受暴力教育的孩子,都会不由自主依样学样把暴力带进生活中,并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其他人。

育儿专家李玫谨说过这么一句话:

父母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你打骂就给他呈现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就是他以后对待别人的画面。

02

小时候我家住平房,谁家打孩子,街坊四邻都能知道,而我邻居家的男孩就是经常被打得嗷嗷哭的那个。

他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并且坚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他一犯错他爸就打他。

自他读初中之后,他父亲再打他,他开始不服,瞪大眼晴瞪着他父亲,打疼了他就会还手。

那段时间,他们家经常鸡飞狗跳,父子俩成了敌对状态。而且,这个男孩性格变得特别孤僻,也很暴躁,动不动就摔东西,妈妈只要不合他意,他就会出手。

社会上基本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凡是父母有修养的,儿女大部分彬彬有礼;

凡是父母粗鲁蛮横的,孩子多少也会粗暴。

曾在学校看到这么一幕,两个孩子打架,父母被叫来学校,家长们匆匆赶来,却不是先询问整体情况,而是听自家孩子的只言片语,就扯着嗓门互吼对方,最后双方家长打了起来。这样的家长,养出爱打架的孩子也不足为奇。

03

对孩子溺爱,让孩子狂妄无度,好些家庭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只是那时只是以为好玩,以为孩子小没事,却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成了习惯。

如孩子还只是几个月,父母为了逗乐,拿孩子的手去打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等本该孩子尊重的人。

当孩子到了两岁,进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开始表现出任性,喜欢通过打人发泄自己的不满时,家长对孩子的举动也不以为然,未加严格制止,甚至还是觉得“好玩”,满满溺爱的心态。

当孩子开始读书,与外界有更广泛的接触,并陆续进入第二个叛逆期、第三个叛逆期,家长更显得无能为力,而且出于所谓的爱,对孩子百般迁就,千般隐忍。

面对孩子掀翻的桌椅,和打过来的双手,除了默默收拾,静静回避外,家长似乎无计可施。不忍逆孩子,没有底线、没有界限,终于让孩子生长出“野性”,失去应该的“人性”。

三字经》开首有这么三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告诫了人们:人性本善良,但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变,如不从小好好教育,人性会变坏。

说到底,人性的变化,在于所处环境,在于后天的教育。

原生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

什么土壤生什么花,任何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有毒之花而遭人唾弃。所以,家庭要为孩子准备优良的土壤。

首先父母要自带人性的关辉,并辐射到孩子身上。善良、宽容、尊老爱幼、有礼节,一切有关人的优良品德都要尽可能多在孩子面前展示,让孩子自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孩子的教育,要以爱为根基,立规矩,并讲究方法进行,防止简单粗暴,更要杜绝暴力教育。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的家庭教育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教育的前提是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人性教育更需要情感链接。李玫谨说过:有情感才会有人性。

但再深厚的情感,再浓烈的爱,也不能与溺爱搭边。溺爱是一条通往“人生大坑”的“单行道”,没有回头路可走。

无数事实证明:暴力环境,让孩子习惯性以暴力解决问题,伤人伤已,最终酿成悲剧。而溺爱的结果,则让孩子看不到边界,狂妄伤人,最终自己可能落入深渊。

不该走的路别走,不该用的手段别乱用,这是家长应该清醒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cx8hncBDlXMa8eqwS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