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的感受,才能有好的行为!这些否定孩子感受的话,你一定说过

2022-06-06     福林妈咪

原标题:有好的感受,才能有好的行为!这些否定孩子感受的话,你一定说过

文丨福林妈咪

“妈妈,我吃饱了。”
“你才吃那么一点,怎么可能吃得饱,不行,多吃一点!”
“妈妈,今天做的菜不好吃。”
“怎么会,妈妈觉得很好吃,你看今天的菜多有营养。”
“妈妈,我热了。”
“一点都不热,不许脱掉外衣,容易感冒!”

以上这些都是对话,你和孩子之间是否经常上演?

以前,儿子中午吃完饭,我会让他先写一会儿作业再睡觉,这样不至于刚吃完饭就躺下睡觉,起床之后就可以直接去学校。

但是儿子经常刚坐下来写作业,就说“妈妈,我饿了。”
每次我都会说:“刚吃完饭,哪里饿了,赶快写作业。”

这段对话乍一看是不是没什么问题,我也一直觉得孩子就是不想写作业在找借口。

后来我才知道,我这个行为就是典型的“否定孩子的感受”

当我们接受孩子的感受,他的感受才会好,当我们否定他的感受,他就会困惑,愤怒,反抗,就比如我觉得他刚吃完饭不可能饿,可他真的感到饿,那他就不会去心甘情愿的学习。

……

嘴上说着要做一个尊重孩子的父母,结果实际操作中,却还是难免用自己的感受去侵犯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依然不能理解是哪里的,可以试着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一个人带孩子很辛苦,去找你的朋友倾诉,然后你的朋友给你的安慰总是这些话:

“这真的没什么,很多妈妈一个人带两个娃呢,别想那么多!”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就是全职妈妈的悲哀。”
“何必要让自己那么累,家里也不去客人,不用天天那么辛苦地打扫。”
“为什么你就不能让你婆婆来帮帮你呢?”
“我能理解你老公这样的态度,他在外面工作压力也很大。”
……

结果可想而知,你的情绪根本得不到宣泄,反而会更堵得慌。

当我们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过分同情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会让我们产生防范心理,而此时的我们也最不想听到建议、大道理,解决不了问题的同时还会让我们更糟糕。

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人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们内心的伤痛:“今天对你来说真是有点憋屈,承受了这么大的压力,心里一定很痛苦。”

当我们听见这样共情的话语,那我们就会感觉没那么郁闷,而且愿意更多地去倾诉,当把心里的烦恼都说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没那么难受了。

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能多倾听孩子的感受,肯定他们的感受,甚至主动去看见他们的感受,与他们共情,那么孩子也会愿意更多地跟我们倾诉,同时也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阿黛尔法伯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一书中提到:当孩子的感受不断地被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事实上,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联系,而有好的感受,才能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有好的感受?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当我们不断去否定孩子的感受时,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去相信自己的感受,以及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父母……

而接受孩子的感受,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因为我们很多父母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就经常遭到这样那样的情绪否定。

接受孩子感受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

后来,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说了一些不好的情绪的时候,我不会再告诉他“不许这样说”,而是去说出他们的感受,并且用假设的方式实现他的愿望。

改掉这个问题,我是经过了刻意的练习的,我买过一本书,这本书可能很多妈妈都听说过,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非常畅销,刚看第一眼的时候觉得这不像是一本图书,更像是一本练习册,后来我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这样搞,因为在学习家庭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这些父母需要的不仅是指导,更是实践。

它里面有非常多的日常生活场景对话,它还会给出一句孩子的话,给出一个填空的地方,让你把自己的反应和回答写出来,当你真正写出来,你就会发现自己哪里有问题,然后才能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觉醒。

我就是这样把自己训练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

其次,我们用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建议、和提问。

说出孩子地感受特别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他们自己在经历什么样地感受,他们便开始着手帮助自己。

记得以前我带孩子去打疫苗,他远远地看见穿白大褂就开始嚎啕大哭,我会说:

“男子汉,勇敢点,就一下下,哪有那么疼!”
“你看那边的小朋友打针都没哭。”
“打疫苗是每个小朋友必须要做的事情!”

孩子的哭闹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哭得更厉害,因为感受一再地被搁置、被否定,不但恐惧打针,还在跟我置气。我越是想让孩子停止哭闹,却越被这个哭闹的孩子所激怒。

最终似乎走向了敌对。

而现在的我会说:

“打针最恐怖的就是即将打针的那几分钟对不对?妈妈小时候也很怕打疫苗,如果有人能发明一种无痛针,该有多好!”
“但是后来我一想打疫苗可以预防生病,我就变勇敢了!”

听到我说这些话的孩子,真的就不再哭了,他说想像妈妈一样勇敢,也不生病。

此刻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接受、被尊重,而且还能感受父母的爱。

当有人理解你的疼痛时,就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更容易面对疼痛。

愿我们都做温暖而有力量,平和而强大的父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24781aa7c131264f35c8c0ca20d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