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由最具权威的部门、机构和专业机构联手,制定一个科学防疫政策,可以参考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尽量缩短封控、管控、防范的时间,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不能任由一些基层组织随意封控,以及过度延长封控时间。
作者:今纶
一段时间以来,针对市场的金融宽松政策不少,可以说是一个利好接着一个利好。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
这些政策都很好,也确实很重要,不过,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也是复杂经济形势下需要回答的问题,回答好了这个问题,难题就能得到逐步解决。
我的好友刘总最近因为生意的需要到处拜访合作伙伴,他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待遇太不一样了。很多做生意的朋友都表示,在某些场合,即使自己条件更优秀,但是出于某些原因,甲方还是更倾向于国有企业,这让我们有点沮丧”。
那么,在顶层设计方面是个什么状况呢?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外发布。
今年三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尊重市场规律,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可是落实到具体的场景中,总是有些“潜规则”让民营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中,如果出现了纠纷,无论有理没理,民营企业都会相对弱势,这里面的很多具体情境值得深思。
比如我见过一个普通的经济纠纷案,原告是民营企业,被告是国有企业,是非姑且不论,但是面对法官的判决,被告律师居然说:“你这样判决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好在法官很坚持原则,这很好,可是律师的心态和说法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当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打官司的时候,国有企业有一把”杀手锏“,那就是“你这种判决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指责,这样的帽子有几个人扛得住?这样的大帽子屡屡出现,在我们努力追求法治的今天真的合适吗?
在前述个案中固然是律师的一家之言,在现实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很多人行为的规则?
那么,这还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吗?这样的状况,或者更残酷的状况会不会让民营企业感觉无力?从而失去信心?
答案不言自明。
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宽松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因为民营企业家完全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尊重市场规律,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就是要让民营企业家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可预期的、平等的环境中工作,否则,他们是没有什么干劲的,只有退意。
很多人在讲今天的经济如何困难,我说今天的经济比1978年还困难吗?比1980年还困难吗?
1978年,中国人是怎么闯过来的,就是政策逐渐宽松,在诸多领域“无为而治”,信奉“法无禁止即可为”,活水涌来,大鱼就来了。
企业家有了信心,经济就起来了,哪有那么多大道理可讲。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有钱也不敢贷的重要原因还有对疫情防控的预期。
实话实说,疫情防控对企业家的心理带来的阴影面积过大,快占到90%了。还有以下类似的新闻不断让人头疼:
某市一市民外出回家,因为是密接,未报备,他孩子就读的学校居然将孩子的学籍开除了,后来因为舆论哗然,才撤除开除决定。
某县因为出现了一个确诊病例,结果县城区域内所有餐饮场所取消堂食服务,全员核酸检测。
还有一个市的下属县发现两个确诊患者(系外地过往司机),全员核酸即使都是阴性,全市国道、高速依然封闭了几天。
还有由于高速道路封闭导致的企业经营困难。
这样的新闻实在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如果你因为金融宽松去贷款准备大干一场,你会发现自己可能进入了一个地雷阵:你完全不知道哪里会封控,病毒的扩散本来就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如果你投资了一个企业,不幸因为疫情爆发被困几十天,那就意味着损失惨重。
如果你是企业家,你但凡有一点退路,你会怎么干?
两个选择:
第一,以静制动,暂时不投资了。前几天,有个贵阳的富豪朋友说他想去某市投资某餐饮品牌,我就劝他等疫情的政策出现新的变化之后再说,因为餐饮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他听取了我的意见。
因为疫情管控的原因而缩手缩脚的企业家不是少数,这必然带来税收、就业、GDP的负面影响。
第二,抗击疫情更理性,更柔性,更成功的城市、省份会逐渐获得更多企业家的青睐,比如广州、深圳以及贵州省,这也是一种资金和资产避险选择。
本轮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广州已经在打最后的巷战,学生已经开始分批上课,解封“三区”的消息不断传来。
深圳在此前的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表现卓越,如今大部分行业也已经恢复正常。
至于贵州省,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流动人口少以及本省执行防疫政策坚决有力,又足够人性化。比如外省人来了,只要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不隔离,不赋黄码,博得喝彩。
类似这样的城市、省份会越来越多赢得投资者的关注,即使有疫情出现,这些城市、省份也能以“短、平、快”的方式赶走病毒。
所以,各城市、省份的抗疫表现将使得城市竞争局面发生变化,企业家在投资的时候更多会考虑:“在这个城市、省份投资,如果出现疫情,我的损失会有多大?”
所以,应该怎么办?
我的看法:应该由最具权威的部门、机构和专业疾控机构联手,制定一个科学防疫政策,可以参考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尽量缩短封控、管控、防范的时间,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不能任由一些基层组织随意封控,以及过度延长封控时间。
企业家的钱是白花花的银子,企业家的信心比黄金还珍贵,权力不可以任性,人民和国家都需要白银和黄金。
简而言之,疫情防控要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标准,要给企业家们一个明确的预期。
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是民营企业家,一方面要面对不甚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提防病毒给自己“埋雷”,这是不是太难了?
诚然,有些企业家缺钱,需要融资、贷款,但是有些企业家是真不缺钱,他们只是感到迷茫,他们是缺信心,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也不太乐观。
解决企业家的信心问题,需要在某些领域重新制订“游戏规则”,非如此,难以解决问题。
2022年第二季度已经过去20天了,救企业,保就业,是天大的事情,需要更快更强更到位的执行力,再也耽误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