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帅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主任
近期,现实题材剧《亲爱的小孩》播出并引发广泛讨论,基于该剧延伸出的现实问题探讨也引发观众的诸多思考。这样一部受到热议的现实题材家庭剧,其释出的社会意涵或许远不局限于话题度本身,它带来了更深度的思考:现实题材家庭剧的创作创新可以有哪些思路?中国观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实题材家庭剧?
作为受到大众喜闻乐见的主流类型题材,家庭剧无疑是现实题材创作版图中的“重头戏”,而据此铺展开的“真实性”讨论,也备受观众群体的关注。着眼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社会公共议题或家庭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刻呈现,是此类题材创作的基本共识;而为观众提供真实的共情和感悟,也是这些作品追求的最终目标。如今,创作者和受众对“真实性”的理解比以往更加开放和灵活,这也使得我们审视和评价一部作品的线索更加多元,如何理解和把握一部家庭剧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这是内在于《亲爱的小孩》创作创新之中的关键思路,也是该剧热播背后留给行业和观众的思考。
从叙事文本来看,《亲爱的小孩》的剧作主题涉及工作压力、产后情绪、婚姻问题、子女养育问题等话题,集中体现了创作者对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切与思考。剧中角色方一诺面临生育前后心理落差和家庭危机,深刻反映了当代女性面临婚育问题时最大的现实困境不是经济压力和人手不足,而是情感危机和精神打击。《亲爱的小孩》没有对生活加以粉饰和美化,而是将叙事逻辑建立在浓缩真实的基础上,对事件和人物进行重重叠加。
从人物设计来看,剧中由几组家庭关系共同构建了生活底色下的普通人群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家庭角色的观众的观看体验不尽相同。剧中没有完美的人物角色,也没有完满的人物关系,有的只是人物变化和成长的弧光。方一诺从第一段婚姻中的剑拔弩张到再婚后的平和包容,肖路从习惯性的敷衍逃避到跳槽救女承担责任。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和情感预警,迫使男女主人公各自成长。
总的来说,该剧创作者采用静观的视角讲述故事,用细腻的视听手法描摹人性的阳光与阴暗,解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启发人们对人性的复杂和真实加以深度审视。影像形式对此的适配也体现较高的契合度,丰富的影调和光影效果确立了人物、场景以及情绪基调的塑造。在满足画面质感的同时,更强调基于现实生活底色的美学风格,尽可能避免过度唯美、虚浮或刻意的镜头设计。这种艺术审美的追求,让作品更贴近真实生活及其思索的同时,也形成一种较为自洽的美感,是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作为一部面向现实、关切现实和探讨现实的家庭剧,这部作品的创作目标无疑是明确的——要让人们在认清现实的同时正视危机。在颇具锐度的剧作背后,《亲爱的小孩》引发的社会讨论同样值得思考。创作观照现实,赋予其真实的力量,才能直抵人心,让大多数观众为此产生共鸣和共情。
不过,对于“真实性”的诠释还有很多种面相,它可以是深沉而厚重的反思,但更需要有温暖又明亮的基调。《亲爱的小孩》在直击家庭、社会、人性的痛点之后,以禾禾等到配型,几个家庭从争吵到和解,几乎每个人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救赎结尾。创作者试图通过这种处理从批判现实主义向温暖现实主义过渡,从而打开题材锐度,也激活情感温度,给予观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空间。但由于前期的矛盾铺垫过于尖锐,这一转折会显得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生硬之感。可见,处理真实质感和现实温度的问题时如何将分寸感拿捏到位,这对于现实主义创作来说有着一定的挑战。
任何一部创作都无法谓之完美,《亲爱的小孩》同样会面临它的创作局限和反思。但它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业界关于电视剧如何处理“真实性”问题的思索,而这部剧基于此的创作创新也给今后的现实主义创作带来很多有益启示。从这个角度看,该剧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对于这部剧而言,创作者对焦现实无奈与困顿的努力值得褒奖,但真实的生活也不止于此,我们当然还需要看到更多不同的存在样本、情感体验以及家庭选择,还需要有更多不同的“拼图”去勾勒和还原中国式家庭生活的丰富图景,这也为我们审视中国现实题材家庭剧的发展带来更趋丰富的审视。
从更广泛的实践来看,现实题材家庭剧理应能从不同维度与当下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聚焦当下价值观议题,借助不同的艺术手法对此进行塑造、表达和升华。这就要求了文艺创作者既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又要洞悉社会问题本质的思想认知能力,还要具有艺术创作的表现力与温暖的人文情怀,在张弛有度中展现生活图景的广度、揭示生活本质的高度,挖掘生活意义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