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多牵动人心啊!对话丘成桐

2023-07-23     每经影视

原标题:数学多牵动人心啊!对话丘成桐

47年前,33岁的丘成桐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在业界,菲尔兹奖被称作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年轻的丘成桐一战成名,在这之后,他又先后获得了四个世界级的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从此,丘成桐也成为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唯一一位囊括了所有重量级数学奖项的大满贯得主。

1979年,丘成桐回到中国,坚持在国内开办数学机构,悉心培育数学人才,一心助力中国成为数学大国和强国。

而今,年逾古稀的他,继续履行着那份振兴中国数学和基础学科的使命。7月22日,在央视财经频道《对话》的采访中,他表示,“在中国现在目前政府这么支持基础科学的环境下,还是需要集中一部分有天分的人来做基础科学。现在人讲的弯道超车,学问不可能弯道超车,一定要脚踏实地好好学。”丘成桐说,“强国梦要从最基础的开始,要有根。”他认为,在强国梦中,基础科学的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要。

数学家丘成桐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频道《对话》

“一路教、一路学、一路做研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在完成卡拉比-丘空间的猜想证明之后,丘成桐用这句诗来描绘自己当时的心态。

“我做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朋友、老师们都不相信这是对的,可以讲是孤军独战,差不多6年才完成它,中间有很多挫折。最后完成的时候可以讲是落花结果的时候,我自己跟这个空间就是天地能够融合在一起,所以微雨燕双飞。”丘成桐说。

在伯克利学习期间,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他解决的卡拉比(Calabi)猜想在数学界和物理学界被称为卡拉比-丘成桐空间(Calabi-Yau,Yau是丘成桐的英文姓氏),不单单是代数几何和数论中主要工具,也成为高能物理中宇宙的主要模型。

1979年起,丘成桐回到国内,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他也坚持在国内开办数学班,培养下一代年轻人。被问及科研与培养年轻人何种工作乐趣更多时,丘成桐表示,做科研与教学是在一起的,“因为学问是不停在发生,假如我不学的话,对现在产生的学问不懂,研究就很难做下去。所以一路教、一路学、一路做研究,三个一同共进,人生才觉得比较丰满。”

图片来源:视财经频道《对话》

2021年,丘成桐将目光转移至更低年龄层的培养上,他以个人名义发起了“丘成桐少年班”,联合各省优质中学举办,招收对数学有天赋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采取初高中贯通、大中学联动方式培养,旨在进一步探索数学等基础学科人才的早期培养,为国家输送数学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这背后,是出于丘成桐自己在过往教学中,对全球数学家的观察。“基本上每一个出名的数学家,都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开始对数学有特殊的兴趣,然后从那个时候开始长大,同时也跟一些(著)名数学家有来往,成为以后的一代大师。那我想看看我们这些年纪小的学生有没有可能也照这条路去走。”

在低年龄层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丘成桐认为,无论是通过学科竞赛还是考试来考核都没有问题,但刷题这类机械式的训练是不好的,不鼓励孩子思考,“所有学问的成长,学问的取授一定要有思考。现在这种刷题,就是学一定的技巧,是由老师给定的技巧,完全不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很不幸的事情。”

丘成桐注意到,当下,很多家长或老师爱强调数学很难,孩子要花很多功夫,但在他看到,数学教育应当注重趣味性,“首先不要吓怕这个小孩子,对数学有一个拒绝的感觉。多看一些有趣的事实,数学里边有很多故事,跟小孩讲讲,我觉得很有意义。(在)很好的环境里面学习,也培养出兴趣出来,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事。”

当被问及希望培养出怎样的数学大师时,丘成桐表示,希望他们能够对数学有贡献,不一定是大师,只要有真正的贡献就行了。“数学现在越来越复杂,有些大的问题要几十个人一同来做,就算其中一小步你有贡献,也对以后有影响。我们希望求真书院的学生做一些重要的问题,就算不解决它,也能够有贡献。”

图片来源:视财经频道《对话》

“强国梦要从最基础的开始,要有根”

基础研究是科学创新体系的源头,是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的核心。近年来,我国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设愈发重视。

“在中国现在目前政府这么支持基础科学的环境下,还是需要集中一部分有天分的人来做基础科学。现在人讲的弯道超车,学问不可能弯道超车,一定要脚踏实地好好学。”丘成桐表示,“强国梦要从最基础的开始,要有根。”他认为,在强国梦中,基础科学的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要。

而对于基础科学的建设,丘成桐也表示,根一定要做好,根不但要我们自己培养,还要给它肥料,自己的肥料不够,还要从国外进来。“中国要强国,一定要有世界学者一同来帮忙。”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挑选国内好的学生不难,但是今天要挑选全世界最好的研究生、本科生,有很大的困难,但这其实很重要。“全世界的学生,不同种族、不同地方的,最好的(学生)聚在一起,能够有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互相刺激,这对于学校是很重要的事情。”

在他看来,中国最后一定要能够挑选全世界最好的学生,“当年改革开放其实是送学生出去,到了今天应该改过来,要接收全世界最好的学生,这是开放的很重要的部分。”

在本期《对话》节目的最后,丘成桐说,“数学是不停改进自己的一个学问,这二三十年来,数学至少有10到20个很重要的方向发展出来,假如我们不睁开眼睛看的话,就看不出来怎么走,我们需要不停地向前走。”

图片来源:视财经频道《对话》

学好数学靠天赋还是努力?

丘成桐:事实上需要积累很多经验才可以完成这个事业。不可能将没有学过、没有看过前人著作的东西,只靠灵感来解决。我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对几何产生很大兴趣,几何里的5个公理能够推导平面几何所有的定理,我觉得这非常漂亮。所以你要一路学习,一路提升你的感情。

李永乐:我们学校每隔一两年会出现一个天才,他们大概三四年级开始表现出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天赋。但我个人认为,一个天才的出现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他们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这些孩子愿意主动去探究,去思考,分享自己的想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 李永乐

刘正伟:我从四五岁对数字有概念起,就对数学很感兴趣。我经常看一些智力开发的习题册,感觉数学很漂亮,欣赏里面特别美的结构。

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副院长 刘正伟

李逸:我本人可能天赋一般,但我会更努力一些。在哈佛的时候,老师基本上每天8点多来系里,晚上11点才回去。我想老师都这么用功,作为学生的我们要更加用功。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 李逸

如何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丘成桐:我们要训练他们整体的发展,除了数学以外,要求他们对物理有兴趣,鼓励他们学好文学等多种有意义的学科,我希望他们是通才。所有学问的成长一定要有思考。

李永乐:我觉得学习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世界,去发现世界的规律。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探究生活中有意思的东西。

人工智能会取代数学家的思考吗?

丘成桐:我认为不可能。因为创造力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做到的,尤其是观念上的创造。从实数到复数,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就是观念的大改变。这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做到的。人类比机器复杂得多,数学家很讲究逻辑的发展,但人类真正的思维有时并不会太有逻辑,有时错误的想法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编辑 | 可杨陈俊杰

每经影视综合自每经网、央视财经频道《对话》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c1ca38cf58890e2094282aa0c189d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