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这个5.5%的增速是稳健有力,向上生长的。这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的一年,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去乘风破浪。
作者:今纶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我们认同“5.5%的增速已经不低了”,因为中国在2021年的GDP总量为114.367万亿元,首次超过1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不过,两年平均增长是5.1%。所以,5.5%实际上是超过两年平均增长的,何况2021年增速高的确有2020年的基数低的客观原因。
因此,可以确认的是,中国经济这个5.5%的增速是稳健有力,向上生长的。
我们仔细聆听记者会的每个细节,同时再度翻阅政府工作报告,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正在加速。
休养生息分为几个方向,第一是直接减税、降费、退税。
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这是极其重要的,为什么?因为疫情下,有些接触型的企业(比如餐饮、旅游、展览、演出、酒店等)尤其是小微企业已经有点撑不住了,
因此,不断想办法精确滴灌,给它们实际的好处,打气加油,这非常有必要,而且也确实在这么做。“从2013年实施增值税改革,以减税为导向,累计减了8.7万亿元”。
第二是给企业吃“定心丸”。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没有看到“共同富裕”的字样。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日前表示,共同富裕只有也只能在坚持发展中加以实现,离开了发展或脱离了富裕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共同富裕。
注意,高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发出类似声音的还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强调,杀富不一定就能济贫,最终还只会导致共同贫穷。
总理也说:“共同富裕,那是要共同奋斗的”。
再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是怎么谈资本和企业家的: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划重点,“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再往前翻一页新闻:
1月28日下午,中央网信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促进互联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充分肯定互联网企业日益成为建设网络强国的中坚力量,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互联网企业坚定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
综上,我们认为与企业有关的所有政策、导向都是温和且务实的,而且大的方向就是希望通过“休养生息”,让企业活下去,活得好,解决更多普通人的就业问题,从而实现稳就业和保就业,实际上也是在保税收。
这是非常清晰准确的信号,值得所有人关注,也令人振奋。
“休养生息”是大趋势!
基于各种原因,中国必须强力推进科技创新,而且这个推进有两大落点,恰如任正非所云:“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向上捅破天”是什么意思?就是要足够领先,足够前沿,不能只是模仿,而是要在某些领域跑到前面去,甚至要弯道超车,部分领域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向下扎到根”是什么意思?首先就是要非常重视基础研究,而不是搞一堆APP,然后大家互相抢流量,搞存量博弈,最后没啥可抢的,直接跑到菜场去抢菜贩子的流量。国家当下更需要的是基础研究之上的硬科技大崛起,比如宁德时代专利众多,世界第一,这是一个榜样,宁德时代是建立在基础研究之上的发展,这是值得鼓励的。
其次,这个研究要直接或者间接有利于产业升级,技术研究出来了,能提升企业的效益,提升产品品质,甚至敢于到世界上和“德国品质”比一比,这是“扎到根”的重大意义。
提升科创,本质上是要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如德国当年一样的品质提升发展路径,这个趋势和诉求非常明显。
如果有一天中国制造能够在品质、技术含量方面坐到世界的第一排,那么,土地财政占比过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中国会怎么干?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相信中国,相信中国制造业,虽然艰难,但已经在路上。
“东数西算”政策公布之后,万众瞩目。
但东部的数据传输到西部运算只是协调发展的诸多政策之一。
既然报告里提到“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而且直接点名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足以说明,在未来,协调发展会是重中之重。
至于“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这让广东、江苏、浙江未来的引领作用更加令人关注。
就广东内部而言,粤西城市湛江的进步尤为引人瞩目:湛江2021年GDP3559.93亿元,同比增长8.5%,经济总量本省排名第10,与排名第9的中山市2021年的3566.17亿元GDP差距仅有6.24亿,中山可是珠三角的城市!
湛江
而且湛江在全国内地城市排名也来到第82位,较2020年上升4个位次。
粤东方面,汕尾去年的增速居然高达12.7%,夺冠!
广东的粤东西北似乎正在出现新气象,这样的发展势头,随着更多基础设施,包括高铁、机场等不断出现、延伸,必将进一步实现更清晰的分工、定位。
协调发展需要借助产业转移,更建立在资源互补、互相需要的基础上,这一步棋如果走得更精准,将有利于整个大盘的长治久安,也有利于东部、南方解决资源压力、土地压力等问题。
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产生大量的就业和税收。
趋势已经开始,要相信中国智慧。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值得持续关注的重要风向标。总理说:“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这40多年,从来都是在改革中前进、开放中发展。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而且要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政府报告中,更是以“多措并举稳定外贸”、“积极利用外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直接阐明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的努力方向。
只要“扩大开放”这一根“定海神针”在,大家的信心就在。
“扩大开放”不是一个态度的表达,而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它背后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福祉和收入,也是亿万人的就业和钱袋子,“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意味着坚定不移地在捍卫亿万人的工作、钱袋子和幸福感。
“扩大开放”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企业依然会和世界发生越来越多的密切关联,中国企业在世界网络中生长、扩展,与世界同频,在全世界招揽人才为我所用,这是开放的必然,也是与世界共同进步的必然。
是的,这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的一年,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去乘风破浪,要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