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饺子,不是涮羊肉,冬至老北京人讲究吃这个

2023-12-22     北京交通广播

原标题:不是饺子,不是涮羊肉,冬至老北京人讲究吃这个

DONG

ZHI

冬至郊天礼数隆,鸾旗象辇出深宫。

侍臣宠锡天恩大,鹿脯羊膏岁岁同。

这是清末民初文人张朝墉(1860—1942)《燕京岁时杂咏》中,一首极具特色的咏冬至诗。

2023年的冬至节气是在今天,12月22日 的11:27:09,我们会从今天的冬至节气开始,为大家开启2024年度的一个贯穿全年的北京风俗系列—岁时北京。

二十四节气是从冬至开始的?

也许很多人会奇怪,二十四节气不是从立春开始吗?你怎么这个系列跟别人不一样,要从冬至开始?唉!这就是我们做这个系列和其他节目的不同之处,并且,我们会从各种古籍中,为大家讲述诸多地道的真正属于北京的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今天是第一期。

说到冬至这个节气,在北京,皇家有祭天大典;那当官的呢,原来有呈递贺表,也就是互相串门送祝贺帖子的风俗,后来没有了;那百姓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吃馄饨!至于九九消寒图,那可是清朝道光都很重视的文人雅事。所以,关于冬至,在老北京,有两种说法,一是“冬至不算节”,一是“冬至大如年”。听起来好像很是矛盾,那这是为什么呢?

天文学的二十四节气

为什么从冬至开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jiā ]六琯[guǎn ]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小至》。什么叫“小至”?《全唐诗》在这个题目下有一行注:“至前一日,即《会要》小冬日。”这就说明,这是杜甫在冬至前一天写的,而《会要》,是指《唐会要》这本书,这是以某一朝代的国家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为主要收辑内容的一种史书。而最早编成的会要是《唐会要》。

这首诗的意思是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事一天天的催着到来,而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也就快来了。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律管内的灰相应飞出则知冬至已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这个地方的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让小儿斟满美酒,一饮而尽吧。

杜甫的这个冬至确实是过得不错的,赏着冬景,还有儿子陪着喝点美酒,对漂泊半生的他来说,已是莫大的幸福。这首诗里,有一句“冬至阳生春又来。”其实说的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概念,那就是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

冬至,在古代也叫冬至节,是太阳照到南回归线的那一天。这一天,我国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是阴气到了最盛的一天。物极必反,阴极必阳,所以,从冬至这一天起,白天一天天长起来,所以叫做“冬至一阳生”。《史记·律书》里有“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这样的话,所以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

所以,我们从冬至节气开始做这一系列节目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历法年。我们说公历是以1月1日为元旦的,中国阳历的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为开始,阴历年是以大年初一为开始。这些都是人为安排的,就太阳年这个概念而言,它们都不如冬至那样贴切。所以,我们这个系列从冬至开始,就是遵从大自然太阳年的真正开始。

北京人冬至这天为什么要吃馄饨?

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记载“岁时杂记:京师人家,冬至多食混钝。”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也说:“(冬至)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可见,冬至吃馄饨的习俗,是打宋代传过来的,此前是否也有,这个就不知道了。直至今天,这一风俗仍在我国不少地方流行。反正,作为北京地区流传下来的岁时风俗古籍中,提到冬至,大多会写到吃馄饨,而其他的民俗就很少了。

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饨,其实是与天象有关的,因为冬至,就是冬季已到了极点的意思。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白昼渐长。俗话说“吃了冬至饭,白昼长一线”。我们前面也说了,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阳气上升的开始,正如混沌初开的意思一样,所以人们以吃馄饨来象征打破混沌,开辟天地还是有意义的。所以,《燕京岁时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在民俗专家常人春撰写的相关文章中,为我们讲述了民国时的老北京人是怎么做馄饨的。他说老北京人吃馄饨,首先重视的是馄饨汤,并且,一向有“喝馄饨”的说法。讲究的人家,会在煮馄饨的前一天,以猪的大棒骨、乳鸭、肥母鸡,外加牛肉少许,以文火煮,不加咸淡,以鸡鸭肉煮柴为标准,然后,淘入磁、锡罐子里,以去掉煮肉铁锅的铁锈味。等到第二天,先和[huò ]“重罗”面粉,(最好是加拿大进口之绿叶牌利朗粉),面质宜硬。而后以“走槌”擀薄,所谓走槌就是两头有把手,中间粗的擀面杖,然后再用刀将擀薄的面皮破成“梯”形片,包上“里脊条”肉、青卫韭末,最后放入沸腾的“肥汤”锅里一煮,煮熟后盛入碗内:而碗内须先放好“金钩虾仁”、冬菜、紫菜、鲜豌豆苗,再佐以四王府酱油、玉泉山的米醋等等,这样,这一应节美食真是美上加美了。

当然,这是当年老北京很讲究的人家吃馄饨,如果是收入一般的人家,当然不敢如此铺张。至于市面上卖的馄饨,则有肥汤粉丝馄饨、有白汤大馅馄饨、有高汤卧果馄饨、还有上海人卖的蛋片馄饨……品种繁多,任君选择。

总之,冬至前后,在饮食上,人们是掉在“馄饨阵”里了。而这当中所体现的,勿宁说是一种文化—一种产生于京师民众之中的,且受皇家、士大夫影响的市民文化的丰富。

冬至是中国古代一年真的开始!

我们从今天开始《岁时北京》这个系列,其实是和我国古代天文学把冬至作为一年的起算点有关。在古代,只要准确地连续测定两个冬至点的时间,就可以定出太阳回归年的长度。

春秋时期把冬至叫作“日南至”,因为冬至那天日中太阳的高度最低,被认为是太阳处在最南端的位置,所以叫作“日南至”。据《左传》记载,我国最早的冬至时刻的测定,是在春秋时代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和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二月己丑两次,这是用圭表测定的。

追求极致的本能使人类发现了日影最长的一天,并将它定为“冬至”。我国先民用竖圭卧表观测日影,把日影两次到达“冬至点”所需要的时间定为一回归年,古代称为“岁实”,这里的实,是实际的实。意思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长,所以又称“太阳年”。鉴于观测需要,古人习惯把“冬至”当作阳历年的开始,认为“冬至一阳生”,是回到原点的标志。“冬至”为阴历十一月中气,与地支中的“子”位相合,也是地支中的第一位。因此,民间至今仍有“冬至大过年”之说,重视程度堪比阴历新年。

二十四节气最早被编入历法,见于西汉《太初历》,正式启用于公元前104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这个历法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冬至之月为子月,被当做历算一岁的开始,历法年则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天子要在这天率领百官,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

内容来源: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

点个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abe1405dbd0cd49bbfd0a0e4a7a2da0.html










1.17亿人次!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