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私访”的朱元璋,扮乞丐去要饭,为何回来后连杀五位大臣?

2023-07-01     胡月芳

原标题:“微服私访”的朱元璋,扮乞丐去要饭,为何回来后连杀五位大臣?

说实话,朱元璋在位时候的确有的习惯,但是归来之后连杀五位大臣,这件事在正史之中,没有对得上号的,相应的历史事件。

在朱元璋一生的信条里,反贪,一直是一个根本性的信仰,元末乃是因为官僚的贪腐而衰落,朱元璋悲哀的前半生,也是因为这些人。

而朱元璋即位后,等肃清了政治上的纠纷问题,立马加大力度发展国内生产,元末的纷乱把人间砸了稀碎,统治者必须要有大毅力才能扭转乾坤,百废待兴,需要的不是很多天才,而是少点贪官。

于是朱元璋有令:

"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朱元璋反贪的力度不谓不大,只要有官员贪腐超过六十两银子,那么就要被上死刑了,连宽容的境地都没有,所以洪武皇帝一直被认为是少有的“反贪大帝”,后世也唯有雍正曾经做过类似的事,但雍正比起朱元璋,还有所不及。

而朱元璋因为出身的缘故,做事情可以说是百无禁忌的,别的皇帝呢喃了一辈子的“微服私访”,朱元璋可以说走就走,别人扮乞丐、和尚需要伪装,但朱元璋不用,他很自然,因为他本身出演。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让百姓能够直接检举贪官污吏,在民间发放了《大诰》,每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拥有《大诰》,上面写满着大明的律法,只要是有官员触犯了律法,只要百姓手举《大诰》,那么直属皇帝的部门就要处理。

所以说,朱元璋这皇帝当得还是很接地气、很透彻的,比起刘邦,朱元璋的确才是真的那个一无所有进步起来的布衣。

然后在位期间,朱元璋喜欢“外出”视察民情,至于方法,正是“微服私访”。

每次出去,朱元璋都有收获。

首先,朱元璋的起家班底乃是“淮西”集团,这个淮西集团其实也好理解,因为朱元璋自己就出身淮西的安徽,因此身边任用的大多数官员,都是这个地带的,有的人是朱元璋发小,有的人是朋友,有的人是亲戚。

那么朱元璋一登基,众人便是“一步登天”了,也成为了勋贵,翻身把歌唱,但是问题也来了,这群人大部分品性参差不齐,主要还是“坏”的多一点,他们未必承受得起贵族的帽子。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地方的各级政治机构的负责人,都是这群淮西集团的亲属所任,而不是大量按照元朝旧制,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腐烂起来,那就是从头烂到脚。

洪武初年,朱元璋因为“杨宪事件”而对朝中的亲信派进行大清洗,虽然历史上关于杨宪的记载极少,但根据杨宪的相关事件,可以发现杨宪经常任人唯亲,底下的人也是贪腐至极,在朝廷中,杨宪还排除异己。

朱元璋已经意识到这些“从龙之臣”们大有问题,或许是人性,又或是他们认为朱元璋乃是一个“乞丐”出身,无需太过拘束,于是便放纵自我。

就这样,杨宪被处死,成为大明第一个被处死的丞相。

杨宪事件不是结束,拉开了朱元璋清理贪官,废除丞相的序幕。

洪武十九年,淮南地区发生饥荒,虽然下述的文书好好看看,但是朱元璋秉着眼见为实的原则,再次微服私访,是否有扮成乞丐,这件事情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回来之后,对一大批官员进行清洗,其中还包括三品大员。

比起洪武四大案,其实朱元璋在贪腐的工作上,也掀起了很多案件,淮南赈灾一事中,很显然贪官污吏把该发给灾民的粮财给中饱私囊了,朱元璋怒不可遏,他仿佛看到了曾经那个受难的自己。

要知道,朱元璋的父母兄长就是因为饥荒而死,当时凤阳地区的官府毫无作为,地主也对他们一家的遭遇漠视不已,所以朱元璋一家子几乎全部饿死,连埋葬的土地都差点找不到,与朱元璋有仇的,那是这些贪官污吏。

这一年,朱元璋开始了一次大清洗,众人不敢吭声,虽然朱元璋的手段极其狠辣,连“梳洗”之刑都用上了,但朝中一众大臣皆是理亏,没有出声,当然啦,也有文人暗藏文书,后世人才找到朱元璋当时的愤怒情景。

总而言之,一些政治勋贵集团的存在,让朱元璋感觉到了威胁,这种威胁不是对他皇权的威胁,而是对刚刚渡过了乱世中原的一种威胁,所以朱元璋加大了清洗的力度,经常进行明察暗访,为的就是继续发掘这种现象。

特别是淮西勋贵,淮西集团的话事权太强,侯爵也很多,朱元璋多次对淮西集团下手,胡惟庸案、李善长案,几乎全都是针对淮西贵族进行的清扫,这彰显了朱元璋的决心,这也打造了朱元璋“暴君”的名号。

整一个明初的社会环境,实际上都是对元朝的继承,好坏是各自参半的,并非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在这个阶段里,朱元璋也不允许“银”在民间流通,大家都用通宝(纸币),为的就是保证一点公平性。

再者,于政治体系中,朱元璋以废丞相的方式彻底消灭了朝廷集团的形成,因为丞相才是百官之首,自古以来贪污事件如此之多,跟丞相和下面官员的运作来往是离不开干系的,朱元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痛恨丞相,决定废除。

废除丞相后,朱元璋以六部直辖天下,反正朱元璋的中后期,日子过得很累,朱元璋也不让自己一个人累,还让自己的太子朱标加入“监国”事宜,而朱标英年早逝,跟朱元璋给的工作量太大离不开干系。

所以在朱标死后,又爆发了“蓝玉”案,蓝玉案里面,也牵扯出了很多贪官事件,不管到了蓝玉案这个年代,朱元璋究竟是为了正义而杀还是为了“杀”而杀,已经说不清楚了。

但关于朱元璋的“绝对正义”,这也是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个论点。

看看明初这么多官员贪腐,为啥他们要前赴后继地送死呢?

根据明初洪武年间的俸禄展示,一品大员的综合年俸禄加起来大概在1500石粮食左右,这个工资就是多还是少,暂且不说,因为说出这个问题,目的是为了对比。

要知道,一品大员已经是天花板了,那么朱元璋既然如此嫉恨贪官,又重视百姓,自然是自己带着子孙们一同节约,子孙们的待遇估计也不会很高吧?

可惜的是,结果让人讶异,朱元璋给自己二十多个儿子们定的俸禄是,一年综合下来几乎达到五万石粮食,这些正是藩王。

对比之下,朱元璋的“绝对正义”又好像有些不妥了,特别是朱元璋还有儿子十分喜欢虐待百姓和下人,这些都是朱元璋宠出来的,所以朱元璋对官员与对自己的儿子们,简直是双重标准,让人看不明白他的真实想法。

虽说这些官员是贪污,但朱元璋自己制定的规则,则是让自己的儿子们“明抢”,所以朱元璋以贪污的理由来清理朝臣,或许更多时候,还是为了他心中的“家天下”出发。

再对比来看,朱元璋为何在后世会有“暴君”之名,或许就跟这些事情脱不开干系,维护正义是真,但朱元璋的正义的确太过绝对也太过双标了,而那些被杀掉的文武百官的罪名中,大多数都是耐人寻味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a333b45b55d2d25df2ebc8b6a33a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