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梨园,到底谁才是戏曲行业的祖师爷?

2019-07-03   传统活儿

中国的戏曲行业(特别是京剧界)有个很美的别称叫“梨园行”。为什么这么称呼呢?这还要从唐代说起。

关于唐玄宗(唐明皇)创作《霓裳羽衣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实他本人是十分爱好音乐的。皇宫里设有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被称为“梨园”,后来因袭相传,便将戏曲行业的从业者都称为“梨园弟子”,拜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师。

昆曲《长生殿》中的唐明皇与杨贵妃(图片 | 搜狐娱乐·乐上山明)

不过中国的戏曲种类繁多,文化背景也十分复杂,关于梨园行祖师的传说不止这一个。

No.1老郎神

清代乾隆时期的进士、学者孙星衍在嘉庆九年(1804年)撰写了一篇碑文——《吴郡老郎庙之记》,碑文内容大体说的是: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称呼唐明皇为“老郎神”。

“老郎神”到底是何方神圣?其实不止唐明皇,关于他的身份之谜,一直未曾有定论。各路神仙粉墨登场,统计起来有:管仲、优孟、唐玄宗、后唐庄宗、李后主、孟郎君、二郎神、太白星君、天狼星君、翼宿星君、田相公、雷王爷、华光元帅、黄乐官、耿先师……

果然略微有点名气的人就可能会被各行各业拉成老祖宗,就像现在名人与美食故事差不多,这点不止梨园行。

86版《西游记》中二郎神剧照

明代的剧作家汤显祖说:“(老郎神)西川灌口神也”。他认为老郎神就是二郎神,不过其他研究者也有话说。比如清末的京剧研究者安次香说:“伶人所祀神,乃后唐庄宗,非明皇也。”

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像(图片 | 百度百科)

老郎神是唐玄宗或后唐庄宗,持有这两种说法的人都有,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妥协,具体是哪位只能通过神像分辨:温文儒雅,须髯修长的是唐玄宗;无须俊秀,两颊饱满如儿童的则为后唐庄宗。

No.1太子菩萨

川剧后台所供奉的祖师称为“太子菩萨”,是端坐在神龛或画像上的一个粉白莹莹穿古装的男孩儿。

就像上文说的,有人说他是唐明皇(后唐庄宗)的化身,也有人说太子菩萨就是“喜神”。

传说喜神是唐朝宰相魏征夭折的幼子,被唐王所封,成为神祇。大家对于喜神都十分尊重。过去京剧后台要有人专门照管这位代表喜神的娃娃,有诸多的讲究,每到一个新的演出场所都要先把他请出来安置好。喜神有时候也会参加京剧演出,但是只能“出演”皇子角色,比如《四郎探母》里的小阿哥、《长坂坡》中的阿斗。

《四郎探母》剧照,演员怀中抱的就是喜神(图片 | 百度图片)

二人转剧组里会将喜神供奉在演出场所,新到的男、女演员上台之前要去敬香,表示大家同敬一位祖师,同吃一锅饭,同心同德。这个娃娃还有个十分江湖气的名字,叫做“大师哥”。好像有这个喜神娃娃的地方,大家就有一个临时的“家”了。

二人转后台的大师兄神龛(图片 | 纪录片《戏梦关东》截图)

No3.田公元帅

沿海地区很多戏曲剧种供奉的祖师是西秦王爷和田公(田都)元帅。戏曲祖师的大部分故事出在唐朝,这一个也不例外。

田公元帅塑像(图片 | 搜狐历史·看涵江)

传说田公元帅是玉帝的三太子,因为酷爱音乐来到人间,成为唐明皇的乐师雷海青。

真实历史上的雷海青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唐玄宗的演员兼艺术学校老师。有人说他生下来就嘴巴周围皮肤乌黑,被亲生父母视为不祥而遗弃,坎坷长大。

这也是那时候很多伶人的命运。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明皇仓皇逃亡西蜀,雷海青与梨园旧人、文武公卿被安禄山掳至洛阳。雷海青不肯为安禄山歌功颂德,甚至以琵琶掷向安禄山,后来惨遭割唇割舌,凌迟处死。这个故事被编进昆曲《长生殿·骂贼》中。

《长生殿·骂贼》(图片 | 新浪博客·龙坑人)

后来唐玄宗还朝,封雷海青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民间传说他后来显灵带兵相救宋端宗皇帝,但见云端有天兵天将,帅旗上的“雷”字上部被云彩遮蔽,只看得见“田”字,因此被封为田公元帅。

梨园行唱的是忠孝节义,敬的也是忠孝节义,所以田公元帅才会被戏曲演员们虔诚供奉。

关于祖师爷的故事林林总总,主人公多数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或是虚构的神祇,这些故事能够反映许多当时社会的文化状态,值得我们去研究。

作者:行旅的熊

编辑:戚彧卿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