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北京市卫健委等部门鼓励医师开办诊所的报道,于是想起了60年前我家胡同西口路北的那家“联合诊所”。
老汉我1957年出生,此后在大名鼎鼎的帽儿胡同住了25年。从有记忆到搬走,没少在这家诊所看病。虽然出胡同东口,横跨南锣鼓巷,进入北兵马司胡同,一共走5分多钟,就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儿童医院,走十几分钟到交道口,还有北京市第六医院,但这家诊所因其离家更近、手续简单、价格亲民、服务态度好,还是成为我们一家和许多老街坊们看病的首选。
诊所原来只有两位工作人员,是两位老太太。大夫姓陈,大家都叫她陈大夫。另一位是她的助手,大家都叫她二姑,尽管最终也没弄明白她到底是谁的二姑。后来又来了一位护士叫马健,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老太太就把这诊所办得有声有色。至于为什么叫“联合诊所”,我一直也没弄明白,是两三个人联合在一起呢,还是与其他什么地方的诊所联合?反正这并不影响我们看病。
当年这诊所虽然只有一间屋子,但也称得上是小而全了。屋子是狭长的。陈大夫坐在靠外的位置上问诊开方,护士在靠里的位置上拿药、收费、打针。最里边靠墙有一张床,拉上帘子就可以打针。而且这诊所还有一台显微镜,也可以进行化验。诊所里没有的也就是X光机,所以不能拍片、透视啥的。所以如果对病情把握不准,陈大夫也会建议病人到医院就诊。
记得当年游泳是要先取得游泳证的。而游泳证需要在体检合格的基础上,再盖上体检单位的印章。我就是到这个诊所来检查身体,而后盖上一个“联合诊所”的红印章,就算有资格去游泳了。拿到合格的游泳证,那感觉就跟现在拿了驾照似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在中学当老师的母亲和学生一起去农村支援三夏,伤了腰得了椎间盘突出,每天要打B1、B12针。我就搀着母亲每天去诊所打针,5分钟的路程要走40分钟。而自从马护士来了以后,所里人手宽裕一些了,就增加了上门打针的服务项目。姥姥那时候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我们就常请马护士到家里来打针,上门的费用也就是一两毛钱。
五六十年前的这家诊所真的令人怀念。而鼓励医师开诊所的措施也真的值得期待,因为这一定会使百姓就医更加方便。
曾载于2019年9月12日《中国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