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闲篇儿~聊过去

2020-04-08   皇城根胡同串子

自打新冠疫情一闹腾,咱哪儿也去不了,成天介跟家里这三分地儿里琢磨着吃什么,干脆今儿咱就扯扯闲篇儿,聊聊早先咯,,,,

早先咱北京有句流传了毫多年(好多年),形容富裕、有身份的一句话: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吧嗒)祥,腰缠四大恒。这几样儿穿戴行头置备齐喽,那就是尊贵体面的主儿,搁现如今的说法儿叫“顶配”。

解放以后,各家儿各户儿的生活水准几乎是比肩,虽说物质匮乏吧,可老百姓依然有自己个儿的“流行”,谁要是有了其中一样儿,也就有了吹嘘或显摆的谈资。

就比方说这钢笔吧,从新中国到80年代前,钢笔~那是身份的象征。内年代谁的制服上衣口袋儿要是别一杆钢笔,那是相当时尚,吸睛又拉升身份的物件儿。搁现在估摸不少年轻人理解不了:“不就一杆笔嘛”!您可别小瞧了这杆笔,当年刘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女士,和当时的李富春副总理,彭真市长,蔡畅女士,以及邓小平等许多国家领导人都去过咱的英雄钢笔厂视察过。甚至拍了一部电影儿叫《英雄赶超派克》。因为当时英国的派克钢笔那是驰铭牌子。所以谁的兜儿盖儿上别杆钢笔,是当时男士们的时髦儿潮流。且立马儿就会被另眼相看——那您没跑儿了,不是学究儿就是干部。

内年月儿的工资普遍不高,大都是三---四十块,而当时一杆英雄100金笔就要您32块大毛!弄的个别小年轻儿的——你别一杆钢笔?呵呵,我别两杆,以彰显自己的学问有多深,身份有多高。

头里咱说到新中国到80年代前内段儿,那~您还记得内年月儿喝牛奶的事儿吗?内时候每天早清儿都有送奶工扯着嗓子“牛奶哎~~”,跟影儿就把一磅的或半磅的瓶装牛奶塞到各个订奶户儿~钉在街门框上的小“奶箱儿”里。内阵儿的牛奶一个字儿~腥!所以有初次喝牛奶的人受不了内股子腥膻味儿。可您还别嫌味儿,内会儿是计划经济,但凡能订奶的大都是家里有“必须加营养的,有身体不得劲儿的,或没有母乳只能喝牛奶的”。内时候大伙儿的生活水平都差不离儿,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添丁进口有了宝宝,常用的婴儿食品就是拿白面调成面糊,熬成 “稀的溜儿” 的浆糊给宝宝吃,嘿!就这么着也把孩子都喂成了大胖,二胖,三胖,,,

印象特深的是每次取回牛奶头一件事儿,就麻利儿把瓶口儿上的猴皮筋儿收起来,然后再拿手指肚儿小心翼翼的把浮头儿内层泛黄的奶皮儿粘出来~啧嘿!顺着舌头迈慢儿咽,您是不是也曾经舔过奶瓶盖儿上挂着的奶油啊?真真儿切切有股子回味香!这么跟您说吧~现如今“任”您神马牌子的牛奶,绝喝不出内个味儿来!还好,姆们孩子赶上了“瓶装奶”,可80年代已经不管送奶了,您得自己个儿拿着“订奶证儿”到指定地界儿取奶。上头规定了每户最多三瓶儿!还都是半磅的。可姆们家孩子不够吃啊,趁着取奶的街坊四邻都走了,这才悄悄的跟奶站师傅说好话儿,一个劲儿央咯人介,好说歹说~~

“我告您啊,不许绕世界嚷嚷切”!

~“哎得嘞!谢您谢您”!

这~才违规批了四瓶儿奶~您猜怎么着?还是不够吃。没辙,只能奔牛奶里添加糕干粉,代乳粉,袋儿装奶粉搭着用。您还记得当年的糕干粉和代乳粉吧,说到这儿不由得又想起当年的瓶装橘子汁儿,桶装麦乳精,和夏阴天儿常喝的酸梅精。这些都是当年老少待见的“饮料”。

说着话儿的功夫,不禁不由儿的孩子长成了半大小子。一说半大小子,就想起咱北京胡同儿里的枣儿树。那您还记着小时候火了一时的伊拉克儿蜜枣儿吗?五---六十年代内阵儿,各种副食都要票证儿,唯独这进口的伊拉克蜜枣儿是敞开儿了买,据老人儿们说,进口伊拉克蜜枣儿,是为了声援伊拉克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

有篇文章里说“世界枣树看中国”?错来呀,最好的枣儿真的在咱中国,比如肉厚高甜的新疆大枣儿,陕西山西山东等不少地区也盛产大枣儿。单说咱北京的枣儿树品种就不少。甭管是小门小户,还是深宅大院儿,咱北京人家儿庭院里树种最多的就是枣儿树。不信您就捋着胡同儿走走瞧瞧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平房院儿,依然有不少枣儿树。北京的春天短,杨柳泡桐迎春唔的,老巴早巴就急火火的冒青儿,吐穗儿了,唯独枣儿树必得等到夏初才开始钻出小叶子,而等到街坊四邻穿着汗禢儿在屋门口儿摘菜聊天儿的时候,就开始满院子爬洋辣子了,软软的绿绿的浑身竖着小毛刺儿,树上,地上,甚至是爬的院儿外咕融着,吓得丫头片子们吱歪吱歪叫唤,等到了“伏天儿”,季鸟儿开始在树上滋啦滋啦的嚷嚷。这时候的枣儿树上已经长满还没成熟的半大枣果儿,可也吸引了左邻右舍的半大小子们,北京的宅院就如同 “高家庄儿连着马家河子”,半大小子们爬上院墙踩着房瓦,跟《敌后武工队》是的,打这院儿转战到内个院儿,如履平地般的挨盘儿偷摸的够枣儿,保不齐把房上的瓦踩的叽里咕噜乱响,惊动了屋里做着针线活儿的婶子大妈(轻音):“嗨!三儿!三儿!赶紧下来!内枣儿还没熟呐,吃了让你长龅牙!瞧我不告你妈切”!

盯到中秋头里,树上挂满了“玛瑙红”般的枣果儿,院儿里的叔叔掰掰门拿着大竹竿子大棍子,摇晃着枣树叉儿,敲打着丰收的枣树,都说这枣树必须打,明年才能多接果儿。婶子大妈(轻音)们拿着盆儿端着锅唔的,吆喝着孩子,嚷着笑着不时的奔嘴里嚼着甜脆的枣儿,那镜头真是不亦乐乎啊!~打枣儿的时节,意味着离中秋不远了!您说怹能不乐嘛!

说到中秋节,它是咱国人阖家团圆特重视的节日,您甭管多老远,孙男娣女的一准儿是奔爸妈这儿聚齐儿,一进门儿保不齐哥儿几个,姐儿几个给老家儿提拉个点心匣子,八十年代前的点心匣子,绝对是稀罕物儿。也是中秋节,阴历年绝不能少的。

搁现在看,点心匣子是再平常不过了,可在内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点心匣子相当金贵,要是谁不年不节的吃了块儿蛋糕,那都能偷着心里窃喜好几天!保不齐还能跟媳妇儿谝一通儿:“哎我说,你猜怎么着?昨儿去妈那儿,嘿!老太太给我拿块儿蛋糕吃”

(媳妇儿)“哟!怎么茬儿呀”?

“嗨,妈说给奶奶买的,让我别言声儿,我三口两口就给吃了”。

(媳妇儿)“嘿嘿,瞧你内点儿起子”。

说起点心匣子,必须是中国特色。打解放前到现如今,这点心匣子一直就长得跟鞋盒子一模样儿(没变)。不同的是点心匣子上有花花绿绿的图案,比如“丹凤朝阳啦,福禄寿啦,富贵牡丹”等等。里边儿呢用防透油的纸垫在匣子底儿上,摆您精心挑选的各味儿点心装好喽,匣子上边儿附上一张还是中国特色的大红纸,然后您就瞧点心铺师傅内双手,抻着一根儿纸绳儿~连捆带扎那叫利落,翻花儿是的把点心给您捆扎好喽,看着就喜兴,不能不让人啧啧称道。

北京人好面子,当年比较有名儿的点心铺,有正明斋,(稻香村),永兴斋,甭管您是八月节给老家儿买的提浆月饼,自来红或自来白,还是阴历年拜年买的桃酥,蛋糕唔的,这儿的点心匣子提在手里倍儿撑面子。

说到匣子,不免连想起话匣子,同是匣子,点心匣子饱口福,话匣子饱耳福。“我是小叮当,工作特别忙,小朋友来信我全管,我给小喇叭开!信!箱”!

这是打50年代开播,且在内个年代覆盖最广的,深受小朋友喜爱《小喇叭》节目。内时候父母们的工资主要是供一家老小的嚼裹儿,衣服鞋唔的基本上都是论个头儿高矮往下传,很少拿钱买玩具。而话匣子最能牢牢拴住孩子们,孩子们把着话匣子,收听孙敬修爷爷讲的《好孩子连金法》《高玉宝的故事》《狡猾的狐狸》等等。

五~六十年代家庭妇女很普遍,盯到晌午上学的上班的,该走的都走了,家里消停了不少,不上班的妈妈妇女们拾掇着屋子,做着针线活儿,听着话匣子里马玉涛老师的《马儿啊你慢些走》,郭兰英老师的《社员都是向阳花》,郭颂老师的《新货郎》。下晚儿一家人围着小饭桌儿吃着饭,当妈的不时的给爸碗里夹着有点儿肉腥儿的菜,趁这功夫爸爸拧开了话匣子 : 听众朋友们,现在请您收听报告文学《欧阳海之歌》,作者:金敬迈。

内年代过来的大都记得欧阳海,应该说怹的英雄事迹至少影响了两代人。老式话子基本上都是二极管儿的,有时候管子老化了,调频调台的时候会滋啦滋啦的吵的人心烦,街坊四邻里有个懂行儿的,时不常被找来一显身手。

还记得当年评剧名家马泰,魏荣元合演的《箭杆河边》《夺印》,张菽桂在《向阳商店》里唱的 “夸手”,小白玉霜悲悲切切的《秦香莲》,新凤霞那“喝儿了蜜”的嗓子演唱的《刘巧儿》等脍炙人口的段子,至今每逢元宵节,还有不少人把喜彩莲儿老师内段儿“何支书吃元宵”的唱腔翻出来。可见这些“过去时”给人们心中留下的深深印记。

随着改开,封闭了许久的评书又重新走上了播音舞台,都说“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还有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等评书名家。您甭管是下班儿还没到家门口儿,就听见单田芳说《吕布》,还是您坐在出租车上,也能跟着司机师傅蹭上一段儿《杨家将》,总之,在没有电视之前,评书联播能让北京万人空巷。

扯闲篇儿~聊过去

改开四十年了,人们的日子渐渐的富足起来,当年一票难求的稀罕物件儿也变得越发平常起来 。但我想~打内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 ,永远不会忘喽内段难忘的岁月,不会忘喽那 “有面儿”的物件儿带来的喜悦,不会忘喽那“有礼儿”的吃了吗您呐!每个从前都是咱现在的印记,每个现在也同样是咱以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