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6岁时真的是一个话痨,每天就像一个好奇宝宝,看到什么都要问一下,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就会一直问下去,就算你不理他,他都能自言自语地唠叨地唠叨半天,甚至睡熟了,还能说几句梦话。
不仅话多,而且问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比如,为什么开车,手要放这里?为什么妈妈只能叫妈妈?
诸如此类的问题,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有时恨不得将他直接扔出去。
曾经我还向朋友投诉,我儿子太能闹腾,简直就是个话痨,可慢慢地我发现孩子话多的背后竟有着很多想象不到的好处 。
孩子话多说明了什么?
有研究表明,孩子和父母说话多,尤其大多是没用的废话,父母也愿意聆听的话,这样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聪明。
仔细观察,周围那些爱说废话的孩子大多有这些特点:
1、幸福且快乐。
当一个人心情郁闷时,他的状态大多是低迷且颓废,更别说说话了,相反,当一个人话很多时,要么就是在掩盖些什么,要么就是表明他现在的状态非常好,心情很愉悦,
作为孩子,压根不懂得如何用说话来掩盖自己的情绪,当他们废话多时,只能表明一点:他现在很快乐。
所以,孩子对着家人废话连篇的时候,就表示和家人在一起,他感觉很幸福,很放松。
2、与父母零距离。
儿子6个月左右开始,奶奶每天起床就开始和他说话,唱歌,哪怕孩子只是咿咿呀呀地回应,也一直坚持。
也许就是这样的方式,儿子10个月左右就开始喊了第1声妈妈,之后性格也一直很活泼,和家人也是无话不说。
当一个孩子话越多,就表明家人之间越有爱,相处也就越融洽。
3、表达能力强。
对于自己心中的疑问,好奇等等都能够准确地准确地表达出来,盘根问底,甚至还能和父母争论谁对谁错,小小年纪就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来,以后的社交也不用担心了。
4、自信且乐观。
对自己的肯定,对未来的信心,才让他们敢想敢说。
5、好奇心强。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但能将自己的好奇直接表达出来,这是好奇心爆棚的一种表现,证明这样的孩子,对外界有着更强烈的探索欲望,也更愿意为之付诸行动,更偏向行动派一些。
由此可见,一个爱说话的孩子,很大程度上说明你的家庭教育很成功,孩子日常生活氛围很好,温暖有爱,孩子感到很安全,自信,乐观,能快乐地成长,更愿意表达自己。
那如何和这样的孩子愉悦相处呢?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和话痨孩子相处?
前面我们知道了,孩子废话多,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孩子不分场合地大说特说,不仅给人没有礼貌的感觉,更可能会遭到一些人的排斥,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变得内向,甚至不愿再开口说话。
作为父母,如何在保留孩子这种愿意表达自己的天性的情况下,还能正确引导,帮助他正确且愉悦地表达自己呢?
一、耐心倾听,不要嫌烦。
当孩子问个没完或者话特别多,家长就会开始不耐烦,尤其是当家长心情不好时,这种抗拒就会愈加明显。
但当你了解,直接切断孩子的表达欲,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后,可能你就不会这么干了。
1、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当孩子满怀热情地对你倾诉,却遭到拒绝之后,孩子的内心会很受伤,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次数多了,可能原有的自信,乐观,就会变成自卑,孤僻。
2、废话,往往是孩子爱你的表现。
“妈妈,我去喝水,要不要帮你拿可乐?可乐是要冰的还是常温的?要不要给你打开?”
这些废话听起来很啰唆,可仔细想想,却是孩子对你满满的爱,当你让孩子闭上嘴巴,也就是变相地将孩子的爱拒之门外。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精心呵护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耐烦,或本身情绪不佳,而粗暴地打断孩子,试着冷静下来,告诉自己“这是孩子的情绪表达,机会并不多”,多听听他们说些什么,走进他们的世界。
这样不仅让亲子关系更进一步,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让他的成长变得更加的快乐和幸福。
二、教会孩子说话的逻辑性。
很多话痨孩子看似说了一大堆,却总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想表达的什么,这样的孩子大多是由自己的情绪主导,却缺乏主题思想,也就是我们说的欠缺表达逻辑性。
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不仅让孩子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让孩子将来的逻辑能力变差,学习变得艰难,更别提以后的工作和社交了。
作为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如何组织语言,培养孩子的逻辑性,让孩子慢慢地理清重点,理性表达。
三、引导孩子了解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
凡事皆有度,喜欢表达自己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只一味地表达自己,却是一种很讨厌的行为。
家长在鼓励孩子多开口,多说话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应该怎么说,或者该不该开口说,让孩子心里面有个清晰的标准,在各种场合下都能做到张弛有度。
四、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
孩子的社交圈还是比较窄的,“话痨”孩子说话对象大多都是父母,为了增加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家长可以尝试沟通时,先教会孩子方法,从旁引导,同时,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场合,让孩子逐渐适应不同场合的相处模式,强大内心的同时,不断让自己的表达能力变得更加娴熟。
凡事皆有正反两面,孩子闹腾,话多也是如此。
作为家长不要只看到优点,而想摒弃缺点,有时间,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听听他的废话,了解他的想法,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
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时,依然能保留内心的自信和快乐,健康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