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舟将欲行”,后人纷纷追随去。
李白这一生可谓与大江、大河、大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在他这一生中,乘舟无数次,登舟之处不计其数。但我相信,令李白最难忘、最深刻的“登舟处”一定是在今天重庆市奉节县的瞿塘峡之畔。
那首流传千古的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就是在这里痛快完成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表面是写瞿塘峡风光,实际上表达了重获自由的轻快。
适逢流放中的李白得知自己被赦免的消息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立刻调转船头,向东归的方向驶去,随着两岸风光快速转换,那首千年名篇脱口而出,伴着绿水青山回荡在三峡两岸,直至千年。
当今天的我站在当年李白登舟的位置,遥望白帝城时,情感跨越时间产生了连接,犹如时空穿越,踏上了飞跃重山的一叶轻舟。
此“登舟处”就在今奉节县夔州博物馆的江边(南门沱)。江边矗立着李白塑像,身前的水面上刻有《早发白帝城》之诗句,不远处则是万水千山。
不由赞叹,李白所到之处真是“绝美的大自然风光”,不论是其诗句,还是其眼光,河山之阔大快人心。
在“李白登舟处”的身后就是今天的夔州博物馆(此名真好,既延续了奉节古称,又传承了夔州文化),是展现三峡地区人文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夔州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藏品丰富,浓缩了奉节古城2300多年的历史之精华(历史上的奉节长期为郡、州、府治地),是个非常值得一看的博物馆。
馆内展示陈列文物达2万余件,时间跨度达到了13万年前至近代。资料显示,夔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不少是出土于2005年奉节老县城的27座战国墓,这些巴、楚、越文化遗存,不仅有兵器、生活器皿,还有乐器等。
当然,还有不能错过的镇馆之宝——有峡江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楚式青铜大鼎、精雕细琢的夔龙青玉饰件、东汉陶马等,但最意外的还是一件人类最早的牙雕作品,此牙雕来自于剑齿象牙。
浓缩就是精华,夔州博物馆正是如此。
“楚式青铜大鼎”
这尊青铜大鼎高约30厘米,圆腹,两耳,底部有三足支撑;鼎戴盖,盖上有三只盘卧着的鹿。这是目前峡江地区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鼎。
据《左传》等记载,战国时期建立的夔国祖先是楚国王子,因争权失败,逃亡后建立夔国,后又被楚国所灭。而这尊楚式青铜大鼎正是那个时期的产物,被誉为当时巴渝地区最先进工艺的代表。
“夔龙青玉饰件”
出土于重庆奉节永安镇遗址,全长17.5厘米,高11.5厘米,它表面光洁滑润,龙作垂首屈身状,双面雕刻,遍体以隐起手法雕饰勾云纹,立体感极强。
“东汉陶马”
这一对威武雄壮的陶马十分显眼,路过的游人都忍不住纷纷打卡。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复制品,走近一看才知道东汉时期的墓室陪葬品。
汉代以来,巴蜀地区逐渐取代了中原,成为了新的“天府之国”,制陶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时间的流转,陶器从质量上和体积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也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因此,这个时期的墓室中的大量陪葬品多以陶器为主。
“剑齿象牙雕”
据考古发现,在奉节有两处旧石器人类遗址,发掘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动物化石,还发掘出人类最早的牙雕“剑齿象牙雕”(在奉节县西南的“兴隆洞”中)。
它的长度为35厘米,刻有两组图案,第1组为树状,整体由树梢和树干组成,第2组整体形象酷似“露鸟”冠羽。这件牙雕的发现顿时引起考古界、生物界的关注。它对原始艺术的起源和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演化和行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堪称国宝中的国宝。
不由赞叹,夔州博物馆里的国宝实在太多了。
且为了让游人更深刻感受“诗城奉节”的千年诗词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将历代名家诗词投射在纱布幕帘上,并配合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令游客身临其境,古人之心油然而生。
虽说千年的奉节古城因三峡大坝之建设而淹没江底,但历史和文明永远伴随着人的步伐而不断前进和延续。
这一刻,当我的目光逗留在那些散发着古老光阴的文物上时,脑海里不由想起那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历史只残存一个道理。
在这条没有尽头的长河里,不论是我们所经历过的,还是不曾感受过的,历史都会默默记录我们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