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德军士兵首次遭遇坦克时,德军高层认为这种钢铁巨兽不过是一群造价高昂且可靠性不足的工业产品,可在一段时间的交手过后逐渐意识到这种武器确实拥有影响战争走向的能力,随即着手研发国产坦克,并且提出了第一代超重型坦克的规划,那就是150吨级的K-Wagen项目(下文简称K坦克)。
K型坦克项目在1917年3月提出,同年6月28日获得战争部的批准,设想中这种超重型坦克将拥有30毫米厚的防护装甲(在一战时期绝对算得上重甲坦克),在武器方面将安装4门77毫米炮、4挺MG08机枪以及2支火焰喷射器,动力系统采用2台动力在200~300马力之间的发动机。
该项目预计使用1年时间,包括完成设计工作和建造第一辆样车,或许是军方受到战争的压力,将时间缩减为8个月,预计建造100辆坦克,初始订单10辆。
K坦克在结构上借鉴了英国菱形坦克的结构,采用类似于过顶履带的设计,不过上半部分履带被装甲板覆盖,谈不上什么悬挂,负重轮外侧被装甲板遮挡。
战斗室位于车体两侧突出的位置,4门火炮安装在半圆柱形的炮塔内,每侧各装2门,每门炮对各自所在方向有一定的射击角度,机枪也分布在两侧不同的位置,与火炮一起形成高低搭配。至于前期计划的火焰喷射器则因为空间问题被取消。
坦克的防护装甲采用铆接和螺栓固定的方式,在坦克顶部还安装了通风口,保证车内空气的流通。
车体前部为驾驶室,有2名驾驶员操控坦克,他们背后是指挥室,在坦克顶部安装有带观察设备的舱门,后方是动力舱,使用2台戴姆勒发动机提供动力,动力舱顶部有排气管和散热器等结构。
坦克最初的设计重量达到了165吨,以当时的技术显然难以实现,经过删减后将重量降低到120吨,车组为22人,即便如此仍然是当之无愧的超重型坦克,比鼠式超重型坦克还早二十多年。
K坦克还计划了一种通信坦克,设计师在发动机舱的前部设置了一个位置,用来安置无线电设备和无线电员,别看二战后坦克安置电台已经成为标配,在一战时电台这种东西可是十分昂贵且稀少的设备,军队在很多时候还依赖信鸽等完成通信。
因为坦克太重、尺寸太大,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阵地转移,设计师也同样考虑到了这个需求,K坦克可以拆解成15~20个部件,然后用火车进行远距离运输。其实德军也意识到K坦克的问题,即便是能够建造完成,这种坦克也不适合在较为复杂的地形下作战,只能在平地作战。
第一辆原型车在1918年4月开始建造,到一战结束时都没有完工,不过它已经有了基本的车体框架,只要发动机等部件到位即可组装完毕,只是这个时候它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作为德国最早的超重型坦克尝试就此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