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以前的上河工、交公粮的那些年,父辈们终生难忘的记忆

2023-09-06     樱桃谈娱乐

原标题:四十年以前的上河工、交公粮的那些年,父辈们终生难忘的记忆

重温四十年以前的上河工、交公粮的场景,干过经历过此场景的朋友已经老了,见过的朋友也不年轻了,致敬老一辈的人你们辛苦了。其中的辛苦难以忘记,自筹粮食,钱财,物资,三九严寒那叫个苦啊,永远难以忘记。参加过打河工的至少也都五十多了,一代人呢记忆。那个时代的老农民,年龄大的已经早就不在了,年龄最小的也已开始步入老年,怀念过去、挖河、交公粮都经历过、回想起来难受啊!

68年时出过河工,很累的,我十七岁那年的冬天,零下十几度,下大雪在河工干了二十多天,刚开始肩膀疼,后来慢慢习惯了。小车(独轮)推土爬坡,这种小车叫海河车,是农民挖海河的专用车。每车土都得有800多斤,全靠年轻力壮,是真的累啊,上河工全靠人力车,人装车,拉车,支上大锅蒸窝窝头,吃咸菜,吃是管饱。挖河清淤这活我干了四次,推的独轮车装的淤泥都有尖,我驾着车,四,五个人拉,早上带着星星就起床,天黑才收工,大部分是冬天干,睡地窝棚,真累啊。那个时候一言难尽,秋收完了修水库大坝干到年二十八,才能回家,回忆过去只是痛苦。这种劳动的场面看到就热血沸腾!这种劳动的场面永远能激励人鼓舞人!这才是真正的改天换地!

挖河一般都在春天和秋收后每个生产队看人囗多少多得十几人少六七人,确实很苦很累另外因干活淌汗因为没有澡洗基本都虫子,只有河工结束了才能洗个澡,叁个月挖河没有一般一个半月左右,吃管饱,就是卫生劳累有时学大寨晚上放卫星夜里也干,大家也是把筐底朝上互相期编,

五六七十年修水利是每年冬天的主要任务。男女老少齐上阵。要吃住在工地三个月。那才苦呢。六七十年代在老家每年冬季不是修水利就是搞大寨田,自带口粮,说是口粮其实就是地瓜,一个生产队一口大锅,借附近村庄里闲房搭地铺住宿,吃蒸地瓜喝稀流玉米粥,挖土方干活的人们通称叫民工,天不亮工地上大喇叭就播放冲锋号,象部队兵营听号起床,说是起床其实是听到号声在地铺上爬起来上工,那不是一般地累,是吃饱就躺,躺下就睡,睡醒就干。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有思想,都成机器了,都麻木了,机械一样地运转,运转,再运转。

公粮在国家下达的征收任务指标内是无偿缴纳,叫公粮,超过任务多交的部分才是购粮。统称公购粮。回想起小时候和老辈去交公粮的情景真的是历历在目啊!那个时候老辈们把最好的麦子交给了国家,自己剩下的还没有交给国家的多!小时候记得和父母排队交公粮的事, 那时候本来收成就不好 再把最好的粮食交上去, 可想而知那时候的生活有多艰苦。搞车拉还好,那年代山区不通公路都是用木架子用肩膀上背的,远的要背十几公里。

交公粮的现场,就像一战场。从精挑细选最好的粮食,到忐忑不安滴排队等待……永远难忘交过公粮,有很多,很多的牛车,马车,驴车,拉的粮,去公社交公粮,排队的车很多!也跟着大马车交过公粮,交公粮要去县里,县城距我村有15里路,早上5点多起来套车装粮,到了县城还要排队交公粮,回到村里卸完车喂上牲口己经是见到星星了…。我想起跟着大人交公粮,排着长队,一等一大天。晒的没法子,回头想想,那个时候大难了。粮食不干不要,不干净不要,早上去交公粮要很晚才到家,肚子又饿想起都伤,交了公粮生活都很困难? 去乡镇粮管所交了几次公粮,晒不干的小麦,不收!还要拉回来重新晾晒。直到75年选调后离开那村,至今仍旧是我难忘的一段记忆,好想再回到那个岁月。

交公粮,排队等筛子,需要半天。再看粮食局工作人员的脸色,验等级。然后,装袋称重(缺斤少两)。最后上垛,背着180斤的麻袋上高高的粮堆(如果请粮站的人吃喝了,可以不上垛,倒在低处),全部完了,再排队开票,交完粮就天黑了。我就是那时候下决心不能当农民,太苦了。那时候那些工作人员,到哪家农户家不是座上上宾啊!只有好吃好喝招待着,交公粮才能顺利些。有些条件差点或没有点关系的,想招待还请不到他们。这就是社会问题(贫穷)...

我的老爸常说以前交公粮的事,那时我家离粮库很远有二十多里路,半夜一点就赶着马车走了,不然就会排号排的很远,粮食不合格标准就会给退回来,当时交公粮要求好高,当时跟着父母去交公粮都要好几天,在粮站晒,遇到下雨还得抢收,当时还觉得粮站挺好玩的。爹娘交完公粮以后剩的都不够吃了!俺娘就把玉米面,高粱面掺到小麦面里凑合吃。那时候20岁左右的姑娘为了不让家人和自己饿肚子选择远嫁换得一袋口粮!

我们生产队每次交公粒吋要去+来辆架子车,二十多人,那时粮收的特别细,当天交上还好,如杲交不上,我们就畄四五个人看粮,到第二天再晒,其他人回家,当时没钱买饭吃,只于吃点干馒呜点水,苐二天交了才能回家,想起往事,有点流汩,如今老了我们隔壁生产队由于田地太多,人员又不多,双抢季节根本忙不过来,镇上别的生产队公粮都交完了,他们还在抢收,粮所的人每年这个时候就会组织一帮人来帮忙收稻谷,收的稻谷直接拉到粮所交公,全镇交粮大户。 年复一年这样劳作,实际生活质量和别人一样到头来也是捉襟见肘的,后来几位年长的老人提议就白送一半田地给隔壁村耕种。在市里当官的族人回来一听到白送这么多田地给了人家,真是气得暴跳如雷,说他们目光短浅,虽然现在辛苦点,但是土地会造福后代子孙的。乡亲就一句话:太辛苦,实在忙不过来了。

这是伟大的一代人!他们白天顶寒风冒严寒出力流汗,晚上就睡在稻草地铺上!一口大锅里吃饭,没有特殊化!从来不叫苦,开心乐观,笑声阵阵,歌声飞扬!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劳动成果至今还在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现在他们年老体衰了,我们能忘记他们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66e892751e20c1755d9f47c452aa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