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老雷又来了!这次又有何宝贝捡到了?”当地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看着那位熟悉的身影,热情地打起招呼。满头白发的老人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从他那巨大的包里掏出几件青铜器,交给工作人员,请他帮忙鉴定。接着,老人转身离去。这位相貌平凡的老人,已经有着20多年捡“破烂”的经历,累计找到了50余吨的文物,其中包括5件国家一级文物、200余件二级文物、3000余件三级文物。他究竟是谁?为什么能够在“破烂堆”里发现如此多的国家级文物?而更为奇特的是,尽管国家奖励了他4000块,他却毫不动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故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这位老人名叫雷毓祺,是山西平遥人。20岁那年,雷毓祺参加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了太原电解铜厂。凭借着卓越的工作能力,雷毓祺逐渐升至副厂长职位,负责管理生产和调度工作。电解铜厂每年需要从全国各地收购大量的废铜,然后进行统一处理。由于数量庞大,很难对每一件废铜进行仔细检查。
一次偶然的机会,雷毓祺阅读了一篇《上海冶炼厂炉前拣选文物》的文章。文章中提到,由于工作人员缺乏文物知识,没有在处理废铜之前进行检查,导致很多珍贵文物被误认为破烂,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雷毓祺深感震撼,因为他们的厂子同样没有对“废铜”进行筛选检查,万一里面也有文物,那不就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了吗?
雷毓祺迅速赶往厂子,但面对满地的“废铜”,他不知从何下手。由于他完全没有文物相关知识,即便文物摆在他面前,也未必能辨认出来。于是,从那一天起,雷毓祺踏上了“自学文物常识”的征程。他借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刻苦学习。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他还亲自向当地文物部门的专家请教。雷毓祺的文物鉴赏能力显著提升。
天助有心人,雷毓祺在回炉中真的找到了一把造型独特的“小铜铲”。他立即将其送去山西博物馆进行鉴定,专家一见之下眼前一亮,告诉雷毓祺,这确实是一件文物。经过鉴定,这把“小铜铲”来自西周时期,极为罕见。雷毓祺喜不自胜,立即将其捐赠给了博物馆。
为了表扬雷毓祺的行为,《文物》杂志专门为他撰写了一篇报道。虽然这让雷毓祺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感到非常开心。他更加努力地在“废铜堆”里寻找文物,一找就是数小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甚至跑去向上级部门举报,称雷毓祺“手脚不干净,偷拿厂里的东西”。因此,有关部门对雷毓祺展开了长达3个月的调查。当然,雷毓祺本白无辜,无所畏惧。调查结束后,雷毓祺恢复了原职。通过这一事件,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雷毓祺的事迹,纷纷加入了他的“寻宝”队伍。于是,雷毓祺成立了“拣选文物小组”,带领大家一同“捡破烂”。
20多年的努力之后,老雷和他的“拣选文物小组”总计找到了3000余件国家级文物,文物总重量达到50余吨。其中包括商代速父戊提梁卣、西周的原始币、秦吕不韦少府戈等等文物,令世人震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老雷的努力,这些文物大部分可能都会被送去熔炼,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1985年,国家为表彰雷毓祺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贡献,公开奖励了他4000元和一台黑白电视机。然而,雷毓祺却没有动心。他毫不犹豫地将奖金全部捐赠给了一家幼儿园,至于那台黑白电视机,他将其放在厂子里,供员工们在闲暇时间一同观看。
像老雷这样的人,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他不仅拯救了无数珍贵文物,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雷毓祺的坚持和无私奉献,是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巨大贡献,更是对社会正能量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