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科技创新强县,在潍坊,你认为哪个最有潜力?
日前,2023年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入选名单公布,奎文区成功入选。这是潍坊市首次获此殊荣,将对全市加快构建区域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奎文区是潍坊中心城区,在各县市区内面积最小,土地资源稀缺,缺少制造业和农业优势产业赋予的强竞争力。加上潍坊强县林立,奎文区是如何成功突围,成为全市首个科技创新强县的?
激励县域探索科技创新新模式
2022年,山东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启动首批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建设工作,计划每年在全省遴选10个创新投入大、能力强、成效突出的县市区,给予1000万元扶持资金,并给予金融与项目资源倾斜支持。
通过系列财政激励政策的加持,推动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引领作用强、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标杆,加快构建县域发展新格局。
《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财政激励政策实施方案》对基本原则、支持范围及实施期限、评价内容、激励政策和组织程序等内容作了介绍。
按照创新导向、突出重点、数据规范、公正客观的原则,从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评选认定。在创新投入方面:包括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等2个指标。在创新主体方面: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及增长率、千家市场主体登记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等4个指标。在创新绩效方面:包括技术交易额占GDP比重、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等8个指标。在创新环境方面:指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同时,将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产品质量事件等问题作为“一票否决”事项,存在相关情形的县(市、区)不予支持。全省各市、各县区为了能脱颖而出,也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大胆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希望通过常态化创建和动态管理,持续增强本地的科技创新能力。
城市更新以人为本,以创造力为本
奎文区入选2023年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也绝非偶然,把握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
今年是奎文区的“城市更新突破年”,面貌焕新、产业壮大、服务升级、民生实事加快落地……一场全域城市更新的大行动开展的如火如荼。
和城市更新行动结合,奎文区把科技创新的措施很好地融合进去。以科技创新促城市更新,以城市更新带动科技创新。
今年以来,12个地块实现征迁清零,腾空土地929亩,青啤数字化新工厂、中科院碳中和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科技之城、未来之城、品质之城新图景正在展现。
借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的需要,奎文区打造了“楼上孵化器、楼下商业街”的特色楼宇经济。传统商业空间与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功能有机结合,目前已建成商务楼宇171栋,国家级、省级孵化载体21处,入驻企业1.14万家,42栋重点楼宇实现税收15.3亿元,构筑全域整合、功能复合、无界融合的创新发展格局。
城市更新的过程,也是发挥创造力,助力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的过程。
将水平分布的产业区,改造为垂直生长的科技创新园,实现“上下游就在上下楼,上下游在楼里,产业链在园里”。同时提升文化生活的软实力,青年人才“流量”变“留量”,是奎文区科技创新强县的重要措施。
今年齐鲁创智园、动力智谷、应急安全产业园等一批高质量的特色园区启用,为产业集聚、项目引进、成果转化搭建广阔发展平台。占全市总数60%以上的77家金融机构,20余家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提供了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服务。
医院改扩建,增加学位,建设青年公寓,发放人才购房补贴……为了留住青年人才,奎文区拿出了看得见的真金白银,诚意满满。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到今年,奎文区青年人才净流入量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是全市唯一入选省人才安居先进单位。奎文区成为吸引青年、留住青年、成就青年的创业就业沃土,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创新协同体系“三链一体”新模式
奎文区还有个比较核心的标签——科研底子厚、企业孵化快、保障能力强。
在全市率先推行创新、孵化、要素“三链同构”。“创新链”推进产学研走深走实。对接引进知名高校院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借助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平台,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技术、人才、项目产学研合作桥梁。
“孵化链”培育科创企业梯次成长。实施“育苗造林”“小升高”“小升规”同步推进、同频共振,加快构筑“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的梯次培育发展格局。
“要素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人才引育、政策赋能、金融机构扶持上做好保障。
“三链一体”的新模式符合经济规律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今年奎文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42家,占全市四分之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626家,总量居全市第一。建成国家级、省级创新研发平台95家。全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10分钟政务服务圈”全覆盖,最优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速形成。
奎文区能取得突破性的工作成绩,离不开潍坊市科技局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平台搭建、主体培育、技术创新、人才引育、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市县协同发力、攻坚发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发展的质效得到全面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资源的禀赋并不是万能的,唯有产业发展才能稳定地创造经济效益,而科技创新是产业制胜的钥匙。借科技创新强县的推动,期待越来越多“貌不惊人”的县区,在提升科技创新建设能力和发展实效上“一鸣惊人”。(文/刘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