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94年冬天某个清晨,位于河南省灵宝县的某个小村庄像往常一样寂静,然而还没等村子逐渐苏醒热闹起来,一辆缓缓驶入村子的车辆率先打破了这份宁静。
车身上大大地“法院”二字清晰瞩目,让街道上零零散散的村民一下炸开了锅。
车子驶向一座破旧的茅草屋,屋内的老农心中慌乱,自己负债累累,一定是被人告上法院了。
然而,等车子在门口停下,法院的人走进屋中,却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话:“老英雄,组织找您好久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还不起债的老农为何会成为法院干部口中的“老英雄”?
落魄负债,昔日身份一朝揭
老农名叫卢文焕,1994年已经年过七旬,因身体原因卧病在床。
冬日寒风凛冽,老旧房子茅草为顶,泥土为身,难以抵御寒风的侵袭。屋内仅有的一个火炉中,火苗微弱地跳动,仿佛随时会熄灭。
卧床的老人将被子裹得更紧了些,眼神时不时望向门口,眼神中有期待,更多的则是忧愁。
不知过了多久,破旧的木门终于被从外推开,老人的儿子走进了屋内。老人看见儿子回来眼神一亮,但很快又黯淡下去。
只见儿子进门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走近火炉坐了下来,头颅低垂,似乎在看着火苗,又似乎什么也没看。
看见儿子这幅样子,老人心中了然,这次儿子出门借钱一定是一无所获。结果虽然令人失望,但也在意料之内。
家中孩子多,唯一的收入来源只有种地,这些年陆陆续续已经借了不少钱。
自己前些年生的一场大病更是家中状况雪上加霜,负债累累难以还清,现在没人愿意借钱给自己家也是情理之中。
老人心中想得透彻,见儿子愁眉不展有心出言安慰,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任何安慰的话,反而自己也忧愁地叹了口气。
目前的情况确实很糟糕,有个债主家中也发生了意外急需用钱,还不上这笔钱自己心中也过意不去。
屋内父子二人沉默无言,愁绪万千,丝毫不知道外面已经炸开了锅。
一辆法院的车驶入了村子,村民们立刻开始交头接耳,纷纷议论着到底是哪家人犯了事。
看到车子驶向了卢文焕家中的方向后,村民们脸上表情各异,有幸灾乐祸,有同情悲悯。
车子距离卢家的小茅屋越来越近,卢家父子也听到了外面的声响。
儿子走到窗边向外面看去,看到车身上的“法院”二字大惊失色,慌乱地告诉父亲:“是法院的人!是不是哪个债主把咱们家告了?”
卢文焕听到儿子的话后也十分慌乱,想到自己晚年凄凉,还要因为欠债惹上官司,不禁悲从心起。
无论父子俩心中如何焦虑,时间也无法暂停,车子越行越近,很快停在了自己家门口,随后,一阵敲门声响起。
敲门的声音非常缓和,父子二人却如临大敌,儿子慢吞吞地走向门口打开了门,警惕地看向眼前的人。
敲门的人态度并不强硬,反而非常温和,微笑着开口询问:“请问这里是卢文焕老人的家吗?”
老人心中清楚,该自己负责的事情就要负责,不能想着逃避,于是让儿子请人进屋说话。
敲门的人进屋之后,首先温和地对着老人做了自我介绍:“我叫赵江波,请问您是卢文焕吗?”
赵江波尊敬有礼的态度让老人放松不少,老人点了点头,并急切解释:“欠别人的钱我们一定会还的,绝对不会赖账。”
赵江波看到老人慌乱的样子赶紧出声安抚:“您放心,我不是来催债的,我是来找您的啊。”
看到老人现在的样子,再想到自己在档案中看到的英雄功绩,赵江波心中动容,话语间也不禁带上了一丝颤抖:“老英雄,组织找您好久了。”
这句话一出,不仅卢文焕的儿子一脸震惊,卢文焕自己也愣住了。
在儿子心中,父亲只是个年轻时当过兵的普通农民,怎么在这个人口中,就成了“老英雄”了呢?
卢文焕自己则是完全没有想到,当年的事情竟然还有人记得,而且还有人找自己。他以为,这么多年过去,应该没有人会记得自己。
赵江波想和老人聊聊当年的英雄事迹,老人却并没有立刻得意炫耀自己的曾经,反而摆了摆手,语气平淡:
“都是我应该做的,说啥英雄不英雄的,也都是过去的事了,不提了不提了。”
卢文焕自己认为当年的事情不值得吹嘘,所以不愿意提起,但赵江波却并不这么认为。
他劝道:“我知道您不图名声,但您的事迹应该被更多人知道,这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在赵江波的劝说下,卢文焕终于妥协,放任思绪回到从前,揭开遥远的回忆。
旁边好奇又迷茫的儿子,也终于从两人的谈话中,了解到了一段对自己来说完全陌生、但值得骄傲的父亲的过去。
投身入伍,勇擒匪首把功建
卢文焕出生于1921年,当时世道并不太平,匪患猖獗,本来就只能靠种田糊口的老百姓们日子更不好过。
卢文焕自幼丧母,父亲一个人养着几个孩子,家中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然而,乱世之中,生活上的艰苦又算得了什么?
更加苦痛的经历对很多老百姓来说也是习以为常。卢文焕10岁那年,遭受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打击,村中遭遇土匪洗劫,父亲在土匪手中丧生。
年幼的卢文焕亲眼目睹父亲因反抗土匪被活活打死的景象,心中埋下了对土匪深恶痛绝的种子。
后来,卢文焕通过各种方式艰难生存,他接受过别人的接济和施舍,为各种各样的地主做过工,十几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
1948年,卢文焕走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他终于有了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这一年灵宝解放,等待参军机会已久的卢文焕毅然决然投身军队,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10岁那年的经历让卢文焕心中有了保家的概念,而后十多年的经历和见闻,则让他深深体会到了卫国的重要性。
卢文焕加入军队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剿匪报家仇,更是为了保卫国家,为祖国和平贡献一份力量,让乱世之中家破人亡的悲剧不再随意上演。
卢文焕不仅心中有热血壮志、有坚定信念,进入军队后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有一次在执行侦查任务的时候,卢文焕和同为新兵的几个战友遇到了敌人,意外暴露在了敌人的视野之下。
所有人都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面对这种形势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脑子一片空白,险些就要束手就擒。
正在危急时刻,卢文焕大吼一声,让所有人瞬间回神。卢文焕临危不惧,冷静指挥战友行动,最终带领大家成功撤出了敌人的包围。
作为一个新兵,这样的表现无疑非常出色,卢文焕受到了领导大力赞扬,但他心中并没有得意自满,而是懊恼自己能力不够,没能救下更多的战友。
这次遇险让卢文焕有了危机意识,之后的训练他更加努力刻苦,每次演习也都用心总结经验,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实战中可以做得更好。
后来有一次,卢文焕带领战友执行埋地雷的任务,顺利埋好地雷后,大家都松了口气准备撤离。
但还没走两步,卢文焕忽然抬手让大家停止前进,然后他趴了下来,耳朵贴近地面听了一下,眼神变得警惕起来。
卢文焕告诉大家前方可能有敌人大部队,战士们都提心吊胆起来,如果真的和敌军大部队碰上,敌我人数悬殊,几乎没有胜算。
战士们心中有些慌乱,却也有一战的勇气,有个士兵率先发声:“大不了鱼死网破!”
此言一出,很多人心中热血沸腾,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卢文焕却没有应声,而是冷静地观察了四周环境,然后开口让大家躲进附近的草丛,等不得不战的时候再和敌人拼命不迟。
所有人迅速躲进草丛隐蔽身形,像卢文焕预料的一样,敌人并没有发现。等敌人离开后,所有战士都安全返回了营地。
卢文焕的表现越来越优秀,在军队中也越来越有名气。而真正令他名声大噪的,则是他在1949年立下的一件大功。
卢文焕的父亲死在土匪手中,后来十几年过去,国家形势几度变换,一些地方的匪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尤其是河南西部多山地,土匪占山为王、鱼肉百姓的事情屡见不鲜。仅灵宝县内叫得上名号的土匪帮派就有十几伙,其中最“有名”的则是豫西匪首李子奎。
李子奎18岁时就开始拉帮结派,横行乡里十多年,无恶不作。
烧杀抢掠、不劳而获的土匪做久了,野心也迅速膨胀,1949年李子奎率领部下加入了国民党,被编入暂三纵队第一团。
1949年6月,暂三纵队队长弃暗投明,率部在灵宝县反抗国民党。李子奎却贼心不死,暗中向国民党高密,并率领军队与起义军对抗。
起义军行动失败,李子奎得意洋洋,但他的得意没能持续多久,全国解放才是大势所趋,6月12日,灵宝县成功解放。
形势逆转,李子奎见势不妙,没有留在城中负隅抵抗,而是迅速收拾行囊,匆匆落荒而逃。
虽说穷寇莫追,但李子奎作为曾投靠反动势力的土匪头子,一旦放虎归山,难保日后卷土重来,扰乱国家安定,剿匪行动势在必行。
解放军迅速成立了缉查组,但李子奎混迹江湖多年,诡计多端、狡诈莫测,解放军组织的两次抓捕行动都落了空,李子奎再次销声匿迹。
直到12月,解放军再次有了李子奎的线索,得知他藏身于马家寨村一个地主家中。
从前几次失败中总结出了经验,此次抓捕行动一定要掩人耳目,秘密行事。
于是剿匪部队计划先安排12名突击队员秘密行动,同时安排人秘密潜伏在马家寨附近的村落,以防突击队员行动失败。
卢文焕就是这次突击队员中的一人,12月7日晚上,突击小队开始行动,卢文焕悄悄翻窗进入地主的房间,叫醒熟睡的地主询问李子奎的下落。
地主企图隐瞒,卢文焕也不急不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藏匿土匪是大罪,你若老实交代,算是戴罪立功,可以为你争取宽大处理。你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考虑一家老小吧。”
地主被卢文焕说动了,马上交代了李子奎的藏身之处,是在一处窑洞里。
卢文焕详细询问了窑洞情况,得知窑洞前后有两个出入口,于是让突击小队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分成两组,分别守住两个出入口。
为避免打草惊蛇,自己一个人在地主带领下进入窑洞捉拿李子奎。窑洞中情况未知,卢文焕孤身一人行动需要很大的勇气。
一路跟随地主,来到了一条漆黑狭窄的长廊,煤油灯光线微弱,可视范围并不大,卢文焕一路小心翼翼,十分谨慎。
突然,一声扣响扳机的声音响起,同时一个黑影迅速从灯光中一闪而过,再次隐入黑暗。
电光火石间卢文焕头脑中迅速分析形势,一旦错过这个机会,敌暗我明,形势将对自己非常不利。
于是卢文焕迅速行动,疾步奔向黑影消失的方向,凭借经验和战斗本能确定了李子奎的位置。
手中的枪口也准确无误地抵在了李子奎腰间,同时冷声说道:“别动,赶快投降。”
李子奎心生一计,佯装投降将手中的枪丢在了地上,想要趁着卢文焕捡枪分心的时候反击。
谁料卢文焕轻而易举识破了他的阴谋,没有去管地上的枪,而是再次厉声说道:“你已经无路可逃,赶紧投降。”
李子奎这才意识到自己这次真的无路可逃,于是赶紧举起双手投降。卢文焕让地主拿来绳子,将李子奎的双手绑了起来,然后将枪口转向他的脑袋,押着他往洞口走去。
豫西匪首李子奎就此落网,灵宝县的土匪帮派被彻底剿灭,老百姓们终于再次拥有了平静的生活。
而此次行动中立了大功的卢文焕也因此名声大振,一时之间,他的英雄事迹被百姓们争相传颂。1950年1月15日,卢文焕被河南军区评为了“特等功臣”。
也是因此,赵江波才会称呼卢文焕为“老英雄”。
深藏功名,默默无闻度晚年
往昔的峥嵘岁月最终只化作回忆的只言片语,时间回到现实,曾经的“特等功臣”晚年又为何凄凉至此?
1951年,卢文焕离开了部队。当初参军之时,他希望看到的“国家安定”已经成为现实,那么自己也可以了无遗憾地离开了。
卢文焕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军队发展,但他仍然心系故土,于是选择回到家乡,继续过着和祖辈父辈一样的生活——务农。
做战士时卢文焕在战场上全力以赴,做农民时卢文焕同样尽心尽力。
在贫穷的年代里,并不是努力就能吃饱饭,由于家中孩子多,卢文焕和妻子日夜操劳赚的粮食也不太够吃。
当村里其他小孩饿极了去地里偷玉米的时候,作为生产队长的卢文焕则是严格教育孩子:“做人要正直,绝不能去偷去抢。”
卢文焕后来的人生就是这样度过,贫困、艰苦,但同时,这也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农民的真实写照。
卢文焕与普通农民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曾被评为特等功臣。如果他愿意去政府表明身份,一定能够得到补助,生活一定不会如此困苦。
但从始至终,哪怕后来生病急需要钱,卢文焕也从没产生过这样的想法。他一直认为,功臣也是普通老百姓,没什么特殊的。
自己当初做的事情,也只是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不值得吹嘘,也不该因此得到什么特殊待遇。
如果不是赵江波找到了卢文焕,也许他“老英雄”的身份不会再被任何人知道。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得知父亲有过的辉煌过往。
而赵江波之所以能够找到卢文焕,也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努力很久的结果。
赵江波在灵宝法院工作时,接触到了李子奎一案的卷宗,了解到卢文焕的英雄事迹,以及他被评为特等功臣的事情。
但后来赵江波翻遍资料,也没能找到任何关于卢文焕的后续消息,他大受震撼,且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样的英雄不该被遗忘。
于是,赵江波努力搜集各方信息,多处走访调查,终于找到了卢文焕的住址,并立刻找上了门。
和老人交谈,了解老人的一生后,赵江波内心深受触动,他将老人的事迹写成文章,在《灵宝晚报》刊登发表。
很多人通过报道了解到了老英雄的事迹,并自发组织募捐,帮助老人偿还了一部分债务。后来,老人的孩子们通过工作,将剩余的债务全部还清。
结语
卢文焕老人有过光辉的过往,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默默无言地度过了自己平凡却伟大的一生。
最艰苦的时候,他依然坚守原则,教导孩子正直诚实。老英雄不慕名利的精神值得每个人敬佩和学习,但同时,真正的英雄也永远不该被人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