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春始万象新,中国进入“两会时间”。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期待好声音。广州日报今起推出“云桌会”系列报道,聚焦两会主题,立足广东广州,邀请代表委员、专家学者“云”上论道,在集思广益中明确方向、擘画未来。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年,科技创新再成两会热话题。如何让科技体制改革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如何激活企业“创新潮”?如何让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向更高水平迈进?首期“云桌会”,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科技创新,分享真知灼见。
强化创新系统工程
探索多方共建实验室
主持人: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成为2022年七项重要政策之一。目前科技政策不可谓不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请各位就自己感受最深的科技政策谈谈落地率如何?接下来还可以通过哪些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龙锟
吴清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
我认为,打造系统性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实现系统性的创新研究,需要打造系统性的创新平台,如此才能实现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实现1+1>2的效果。就我所研究的微生物领域而言,我们提出加快推进国际化微生物科学与工程大科学装置建设,目前也正在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
刘若鹏: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是产业链从底层到顶层全部打通后,进行整体的协同和创新。我非常关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和改革。结合大湾区的科技资源和科研机构业态特点,我认为,对于前沿技术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试点围绕科技行业或者创新链条,融合上下游企业实现多方共建。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
刘昕:近年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但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就我所关注的种业创新领域而言,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推动种业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制度、绩效工资与职称评定制度等改革。还要实施优良品种成果转化奖励政策,探索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和奖励政策,对突破性绿色新品种和推广效益突出的品种给予一次性奖励。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
苏权科:在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方面,我建议接下来可聚焦科研人才的晋升机制,开辟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把侧重于行政职务的“独木桥”,变成行政、科研“双通道”,让科研人员不需要非得走上管理岗位也能实现价值、调配资源。同时,要让薪酬结构向科研成果倾斜,使科研岗位更具含金量。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有资金支持也要开放场景
主持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如何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创新能力?
刘伟:我认为,对于科技企业来说,相比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开放场景,给优势企业更大的应用场景,支持其做大做强。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在科技创新场景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内需。加速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交通服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场景落地,促进创新应用的迭代升级和复制推广。
此外,还需要在人才、观念、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包括健全科研要素共享和流动机制,打造和培养创新科研平台,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
陈海佳:我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以示范效应带动“补链”“强链”,形成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二是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及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
苏权科:企业在研发上有以问题为导向的优势。政府应和企业一起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能,聚焦共性关键技术,形成可复制方案,有计划地每两三年解决一批技术难点。
自主培养顶尖人才构建世界一流人才发展环境
主持人:未来我国明确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粤港澳大湾区正是要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该如何让自主培养的顶尖人才持续涌现?
刘若鹏: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自主培养人才显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需求都在大幅增加。以电磁波为例,该领域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只有150余个,但是计算、智能装备等领域都非常渴求这类人才,数量上总体来说是不够用的。工程师缺口同样严重。以材料学为例,现在我们正进行大规模的自主创新,材料学工程师的供应就出现了缺口。
我认为,要加大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培养力度。这需要依靠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的力量,因为这些单位已经积累一批具有工程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给名额、给指标、给相应补贴的方式,支持这些单位大规模地去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高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刘伟:形成人才自主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要为科创人才成长搭建高水平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和产业链融合创新;第二,发挥大湾区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形成科研素养培养和潜在人才选拔机制,挖掘具有创新潜力的科创人才和创新团队;第三,构建世界一流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这既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城市“硬件”,也包括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成长“软环境”。
推进湾区科创协同重大项目引领先行先试
主持人:今年2月国新办发布会特别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成效“点赞”。各位对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向更高水平迈进有何建议?
苏权科:我想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子来说明。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共管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推动粤港澳三地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是我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
2019年,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多家机构共同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智能维养与安全运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建设“数字化港珠澳大桥”,由三地科研机构共同承担。
这个项目为粤港澳工程技术界协同创新探索经验。三地科技体制不一样,对知识产权确权、成果评价、科研人员职称评定都不一样。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科研设备过关需要先缴纳关税,用完回来再退关税。科研经费跨境拨付也存在难点。此外,内地对港澳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相对完善,但当他们回到港澳后,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联动,他们的成果还需要再次获得认可。以这个项目作为切入口,可以一步步探索突破粤港澳三地科创协同的难点。
陈海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产业领域需要在多个领域形成各自的产业龙头企业。建议三地政策紧跟企业创新,资源多向创新能力强、处于产品转化阶段的企业倾斜,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他们在产业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机构等科研主体的研发投入,并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刘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利用香港区位优势可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可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在香港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大创新平台等,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的跨学科研究。香港可以进一步吸引和集聚海外顶尖创新人才。
资助基础研究项目
鼓励领先企业参与
主持人:去年和前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如何持续加强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刘伟: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很快,但是客观说,基础研究仍然是短板。
首先,建议加大原始积累和基础研究投入,通过项目示范和资金引导聚焦产业基础层薄弱环节。一方面,建议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非定向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非定向基础研究主要依赖政府投入,将为长期的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和资助不同研究路线的发展和竞争。另一方面,进一步鼓励科技领先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定向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相连,由企业联合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项目研究规划并进行联合投入,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耐心和定力。基础研究突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投入和培育,而且可能短期内不会有回报,要以更加包容的态度看待基础研究的发展。
吴清平: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
政府设立的基础研究类基金是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基础研究的窗口。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均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但根据相关法律,企业对政府设立基础研究基金的公益捐赠无法享受税前扣除。
我建议通过补充立法或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向政府设立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的公益捐赠,其捐赠额度可享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优惠。
科技创新
声音
实现系统性的创新研究,需要打造系统性的创新平台,如此才能实现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实现1+1>2的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
对于前沿技术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试点围绕科技行业或者创新链条,融合上下游企业实现多方共建。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
建议接下来可聚焦科研人才的晋升机制,开辟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把侧重于行政职务的“独木桥”,变成行政、科研“双通道”,让科研人员不需要非得走上管理岗位也能实现价值、调配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
对于科技企业来说,相比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开放场景,给优势企业更大的应用场景,支持其做大做强。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在科技创新场景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内需。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
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产业领域需要在多个领域形成各自的产业龙头企业。建议三地政府政策紧跟企业创新,资源多向创新能力强、处于产品转化阶段的企业倾斜,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他们在产业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利用香港区位优势可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
统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龙锟、方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龙锟、方晴、何道岚、王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杨耀烨、受访者供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叶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