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赵云在诸葛亮一伐中的表现

2022-08-02   仲安筠

原标题:聊一聊赵云在诸葛亮一伐中的表现

赵云是网络论坛中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在传统文学形象中,赵云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一地位;而在历史上赵云的地位要低于前四个人,即便他们被并列于一传。

另外赵云打过的硬仗的记载也比较少,比如入川后攻克犍为、江阳,但并不清楚战役的规模;在“汉水之战”中有所表现,但一是出自《云别传》,史料来源长期受到质疑,二是“汉水之战”只是“汉中之战”的一次局部战役,而且是防守战。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的赵云参与的战役,应该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次战役中赵云的表现。

诸葛亮一伐的背景和策略

早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关羽的错误决断让刘备集团丢失了荆州,无法实现《隆中对》的计划,那么诸葛亮就要采取一个新的计划。

摆在诸葛亮面前有三种北伐的战略:一、攻取陇右,然后以陇右和汉中为依托和发力点,对关中进行两面夹击;二、直接从汉中进攻关中,占据潼关、武关等关隘,将蜀汉的版图直接扩张为潼关以西;三、重新夺回魏兴郡、新城郡,打通进攻襄阳的通道,配合西线的军事行动。其中第二种计划对于诸葛亮来说太过悬危;第三种计划诸葛亮可能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所以诸葛亮试图与新城郡的孟达建立关系,策反他重新归附蜀汉,但孟达最终被司马懿消灭。于是诸葛亮只剩下了第一种:先攻取陇右,再东下关中。

《三国志·蜀书·费诗传》:“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

《晋书·宣帝纪》:“旬有六日……斩达。”

《魏略》:“延曰:‘……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

在建兴三年(即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定了长期困扰蜀汉的南中地区的叛乱,初步稳定了后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军资和优秀兵源;在建兴五年(即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筹备对曹魏的北伐战争;在次年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

虽然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奇谋为短”,但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确实运用了奇谋。蜀汉军队一方面派一支疑兵走汉中到关中的褒斜道,做出进攻关中地区的态势;另一方诸葛亮率领主力部队进攻陇右。而这只走褒斜道的偏军的主将就是赵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赵云偏军的士兵数量

诸葛亮一伐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在史料中没有确切的记载。至于赵云部、诸葛亮部或者马谡部各自的兵力究竟是多少,更是难以进行考证。小编下面贴一些资料,对赵云所领偏师的兵力进行一个不负责任的猜测。

《魏书》:“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汉晋春秋》:“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今欲减兵省将。’”

《诸葛亮集》:“统领步骑二十万众。”

《晋书·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

可以从这些史料中得知,诸葛亮一伐时蜀汉名义上是动用了二十万人,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水分,不是很清楚;《晋书》的记载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而在两次北伐中,诸葛亮有一个“减兵省将”的步骤,进行了裁兵。如果《晋书》所记载靠谱的话,那么诸葛亮一伐的时候动用的兵力显然超过十几万。

根据《魏书》中的记载,曹真的兵力有五万。赵云充当疑兵,目的就是将曹真的军队牵制在关中,他也成功做到了。

按照《汉晋春秋》中的说法,无论是主战场陇右,还是赵云这边的关中,诸葛亮的军队数量都高于曹魏军队。即便诸葛亮这边可能并不了解曹真部的具体人数,小编以为,这也能证明赵云的军队至少应该也在几万上下。

但是人数多不代表军队强。比如东汉末年发生的“东光之战”,公孙瓒用两万人就击溃了三十万黄巾军。赵云的偏军不至于到黄巾军那样的战斗力,但与进攻陇右的诸葛亮部相比,也可以说是老弱军队。

而且在《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中也说赵云部的战斗力要低于曹真部。一方是疑兵,一方是主力部队,那么双方一交战,赵云很自然地战败了。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

赵云的表现

虽然赵云在与曹真的战斗中失败,但赵云和邓芝没有遭遇大的失败,辎重和士兵都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一是得力于地势,曹真追击赵云需要穿过秦川,赵云和邓芝依托这种险要地形“敛众固守”,曹真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二是赵云本身的发挥。

赵云亲自为大军断后,稳定了这支偏军的军心。于是赵云偏军沿着褒斜道安稳有序地向后撤退,有惊无险地回到汉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赵云在撤退的时候,烧毁了一段栈道。这个举动很有意思,影响了后续的两次战役。赵云烧毁栈道的做法,阻止曹真对汉中的继续深入,是一个比较保守但是万无一失的措施。

《诸葛亮集》:“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

这个烧毁栈道的举动虽然保护了汉中,但也导致诸葛亮下一次北伐时,可选的通道少了一条。从汉中北伐有这么几条道可以走:进攻陇右的祁山道;进攻关中的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傥骆道。

其中祁山道诸葛亮刚刚在一伐走了一遍,子午道和傥骆道位置偏东,不符合诸葛亮西取陇右的战略,褒斜道的栈道被毁,那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大概率走陈仓道。曹真应该也是看到赵云烧毁的栈道,也预测到了诸葛亮二伐时的路线,加强了陈仓城的城防。

《三国志·魏书·曹真传》:“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

另外曹真也不愿意一味被动挨打,他也对蜀汉的汉中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南伐”,多路进攻汉中。

其中有一条路线就是褒斜道。不过这次对蜀汉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曹真在子午谷遭遇连天霪雨,无法继续行军;褒斜道的栈道也没有被修复。可以说赵云在一伐时烧毁栈道的影响颇为“深远”了。

《三国志·魏书·曹真传》:“(曹真)从子午道南入……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

小结

总而言之,赵云作为诸葛亮一伐时期的一支偏军,与诸葛亮的主力相比,史料的记载相对少一些,而且在与曹真的战斗中也失败了。

但是赵云在失败之后维护军队有序撤退的行为,以及烧毁栈道的行为,也体现出他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将的军事素质和谨小慎微的性格,在这次戎马生涯的谢幕演出中的表现还是很可观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诸葛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