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所蕴含的文化不止人和故事,书中对饮食、服饰、兵器、车马、轿子等也有多次提及。以车为例,书中提到的车子有囚车、陷车、马车、战车、粮车、龙车、雷车、火车(用于火攻的车子)、绞车、水车等,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除了这些车子外,书中还提到了“太平车”。
梁中书道:“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拨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
梁中书要用太平车押送生辰纲,但是后来被杨志拒绝了。这里的“太平车”,究竟是什么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什么杨志反对梁中书用太平车押送生辰纲?接下来,就聊一聊水浒里的“太平车”。
古代车的起源
从考古来看,中国最早的车出现于商朝。河南安阳殷墟车马坑内,就出现了许多车,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
不过,究竟是谁发明了车呢?说法不一。《宋史》中说“舆服始于黄帝”;《后汉书》则认为“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而后才造出了车。另外还有“伏羲造车说”以及“吉光造车说”。
说法最多的,还是奚仲。
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管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传说奚仲是夏朝人,他因为造车有功,所以被夏后(后是夏商时期君王的称呼)封为“车正”,甚至还因此被后人奉为“车祖”。
不管怎么说,从商朝之后,中国车文化便快速发展,乘车、战车、运输车等相继出现,分类和级别也越来越细致了。本文要说的“太平车”,出现在宋代。
宋代“太平车”
在宋代之前的史料中,并没有出现“太平车”,一直到宋代,才有关于太平车的记载。比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太平车”的描述十分详细。
东京般载车,大者曰“太平”,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板壁前出两木,长二三尺许,驾车人在中间,两手扶捉鞭驾之,前列骡或驴二十馀,前后作两行;或牛五七头拽之。车两轮与箱齐,后有两斜木脚拖;夜,中间悬一铁铃,行即有声,使远来者车相避。仍于车后系骡驴二头,遇下峻险桥路,以鞭唬之,使倒坐缍车,令缓行也。可载数十石。宫中车惟用驴,差小耳。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般载车”,是泛指那些用来运输货物的车;而“箱”,不是指箱子,是两边木板一样的围挡,也就是车厢;至于“斜木脚拖”,应该是车尾处下方有两根木棍,可以拉直用来支撑车身,防止后面太重而倾斜。
从孟元老这段话可以知道:
太平车上面,两旁有车厢,车厢很平,不过没有盖子;车子前头的木板会有两根木头,伸出来二三尺长,作为车把,这样的话,驾车人在中间就可以掌控着车把,一边挥鞭,一边驾驶了;太平车用二十多头驴子或者骡子,分成两排拉着,也可以用几头牛在前面拉车;车子的两个轮子,与车上围挡的木板平齐,车子后面有两个斜木脚拖。
晚上的话,车子中间挂着一个铁铃铛,这样可以发出声响,提醒远来的车做出避让。车子后面要拴着两头驴子或者骡子,如果遇到危险的桥或者路,用鞭子吓唬车后面的驴骡,让它们往后倒,拉住车,可以起到减速慢行的目的。太平车可以拉几十石重的货物。不过,皇宫中用的太平车只用驴子拉,因为车子小一些。
太平车之所以叫太平车,是因为行驶时很稳当、太平。这一点,《宋史》说过。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除了《宋史》外,《文献通考》《续资治通鉴》《邵氏闻见录》等史料也都这么说。从这则史料也可知,太平车的特点是拉货多,行驶平稳,但缺点也很明显,速度太慢,更适合在天气好时,平坦的桥路上行驶。
宋画中的“太平车”
看完了太平车的资料,我们再从宋代绘画中,直观地看一下太平车。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曾出现太平车。从图中可以发现,这种车与《东京梦华录》记载基本一致,车上有车厢,但是没有盖,轮子比车厢略高,但基本持平。车中无货物,坐着一人,前面一人掌控,四只毛驴在前面拉着。
这辆太平车看起来不大,只用四头毛驴拉着,应该是孟元老所说的尺寸较小的太平车。
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中,也出现了太平车,在最左侧下方,山中小路上有一众行人,赶着两辆太平车。
先看后面的太平车。车子前面用四头牛,分成两排,第一排一头,第二排三头,旁边有两人在赶牛往前走,车后面有一头毛驴。这头毛驴,就是用来降速用的,不过这里没体现出来。
再看前面的太平车。这辆太平车与后面的太平车一样,都是四头牛在前,一头驴在后。不过,因为正在下坡,为了减速,后面的人就抽打驴子,使驴子往后退,这样就减缓了车速,保证了车子的稳定。
这个场景,正是孟元老说的“以鞭唬之,使倒坐缍车,令缓行也”。
利用车后动物来减速刹车,这种设计,直到清朝还有。这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能看到。不过,那时候的太平车已经发展为四轮了。
“太平车”能拉多少货物?
前面说了,太平车能拉数十石货物。宋代一石有多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过,“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可见宋代一石为92.5斤,注意,这里的斤属于宋斤,和今天的一斤不一样。
那么,宋代一斤为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克呢?1975年,湖南曾出土北宋嘉祐铜则,上面刻着“铜则重壹百斤”,按今天的秤来称重,为128斤。由此可知,宋代一斤为今天的640克。也即是说,宋代一石约合今天59200克。
假设文中说的“数十石”为30石,那么太平车一次性能拉1776千克货物。即便按20石算,太平车也能拉一顿多货物。
从《东京梦华录》可以知道,太平车有大有小,皇宫中用的比较小。而正常的太平车,一次至少可以拉一吨多的货物,难怪要用二十多头驴骡拉着了。
水浒中的“太平车”
了解太平车的特点,就能理解为何杨志拒绝用太平车押送生辰纲了。
太平车虽然平稳,可以拉很多货物,但是体积大、笨重、速度慢,也不方便隐蔽,一旦被强盗盯上,无疑会像去年一样,生辰纲被劫走。另外,即便没有强盗,太平车也不方便。因为一路上要经过桃花山、紫金山、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等地方,并非平坦道路,如果下雨,那就更难走了。
而卢俊义要避祸时,曾让李固用十辆太平车拉货,李固就“唤了十个脚夫,四五十拽车头口”,平均每辆车用四五头牲畜。据此推测,这应该是像《江山秋色图》中的太平车那样,车前三四头,车后一头。
不过,很可惜的是,无论是央视水浒,新版水浒,还是一些连环画中,都没有复原这种太平车,有些甚至都没出现。
参考资料:《水浒传》《宋史》《东京梦华录》《梦溪笔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