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那是个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日子,在云南老山,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士们隐藏在闷热丛林深处,他们随时都处于敌人的枪口下,蚊虫众多,气候湿热,恶劣的环境磨练了战士们的意志,也加深了战友之间的情谊。
1985年9月初,在老山火线968高地的敌军常常对解放军后勤运输线进行冲击,在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战,为了保护作战物资牺牲惨重,为了拔掉这颗毒牙,最终决定让双大功七连担当主攻队伍。
968高地地势险要,敌人防御森严,七连为了能够完成任务,决议抽调一支突击队对越军进行突袭。经过筛选,确定了53名士兵作为突击队员,由副连长孙兆群担任突击队长。
在突击队的58名战士中,除了孙兆群,这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们都是第一次参加战斗,为了此次突袭,他们经历了三个月的针对锻炼,最终将攻击的时间定为1985年的中秋节。
中秋佳节,倍思亲。边境的月亮又低又亮,仿佛伸手就能摸到,战士们望着月亮,想念着远方的亲人,流泪写下出征前的遗书也叫生死状。其中,一名突击队员名叫顾克路。
他这样写道:"我一个17岁的青年,向往未来,热爱生活,因为我还很年轻,我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还有许多美好的憧憬,但是祖国和人民如果需要我把生命献出,我将毫不犹豫的把鲜血洒尽。"
出征前的酒后,让小伙子们带着几分豪情,几分悲壮。身为突击队长的孙兆群突然和战友说:“我们这一仗没有牺牲不可能,但是假如谁活下来了,谁就要到牺牲的烈士家里去看看他的父母。”
战役打响后,在我方炮兵的掩护下,突击队分三个批次开始向越军发起突击,这次战斗,以孙兆群为首的58个人的突击队坚强不屈,仅用25分钟就拿下敌军的“模范阵地”。
孙兆群所带领的突击队,共消灭了87个敌人,而参加战斗的突击队员们,有16位倒在了阵地上。作为队长,孙兆群最后也身负重伤,被战友们从死神的边缘救了下来。
其中,17岁的顾克路牺牲的最悲壮,实践了“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诺言。烈士顾克路家在山东邹城,儿子牺牲的噩耗使得这个家庭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后来,顾克路父亲却向邻居说:“我儿子没有死,他还活着”,难道是思儿过度?
原来,孙兆群在从南疆凯旋后,一直惦念着16位烈士的家属,正所谓“军人不轻言,一诺重千钧!”孙兆群将自己全部积蓄分成16分,分别寄给了烈士的爹娘,同时给每一位烈士的父母写了一封“认亲信”。
信中这样说:“亲爱的二老双亲:我是你儿子的副连长,你们儿子为国牺牲了,今后请让我当你们的儿子,我会努力去照顾你们的生活。有困难,一定记得找我。”落款处写的是“兆群儿”。
1987年春节刚过,烈士顾克路的父母接到孙兆群的来信后,老人激动地对邻居说:“我儿子没有死,他还活着!”
孙兆群,从副连长到连长到营长,官越做越大,可是他照顾老人的脚步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一次次的奔波、一封封的信件、无数的牵挂,他用行动诠释着人间的大爱大孝,感动了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