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在武汉 北京平谷护师驰援重症病房超过70天

2020-04-08   新京报乡村

新京报讯(记者 曹晶瑞 通讯员 马平川)“来武汉的第72天,一切都好,勿念。”4月6日,王玉娥在朋友圈这样写道。王玉娥是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她和同事们抵达武汉后,入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对该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开展医疗救护工作,至今已70多天了。日前,记者电话联系了这位来自平谷的护师王玉娥,她带着略显嘶哑的声音接受了记者采访。“自己职责所在,只是换了个地方上班。”


平谷护师王玉娥。受访者供图


“医院需要我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当王玉娥得知要组派北京医疗队驰援湖北时,立即递交了请战书。因为业务能力强,王玉娥最终被协和医院选派为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在接到出征电话时,她一口答应:“我可以!医院需要我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大年初一,上午8点,王玉娥与同行队员接受了专业的培训,重点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知识、当地疫情情况、医院物资储备情况等;10点30分,协和医院举办了简短而隆重的仪式;11点多,登上了前往武汉的飞机;下午4点多,抵达武汉;7点多到达驻地……

大年初二,也就是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早上8点,王玉娥和队友就开始了繁忙的工作,他们一头扎进病房,细致入微地照护危重症患者。虽然包裹得严严实实,但王玉娥绝不让厚重的防护服影响业务操作,扎针一针见血,插管一步到位。在和病毒厮杀的战场上,她始终紧握着自己的“枪”。

“‘非典’时,我刚成为一名护士,目睹敬爱的师长冲向了前线。我的职业理想就是由这群无所畏惧的党员前辈点亮的。当疫情再度来袭,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冲锋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最前线。”2003年参加工作的王玉娥说。

“别放弃,和我们一起努力”

2月4日,北京协和医院在同济医院成立重症监护病房,开始收治极危重症病人。王玉娥讲道,她曾经守护过这样一位病人。

重症监护病房刚刚成立,一位极危重症病人被送了进来。“新病人来了,收到哪一张床?”急切的询问声混着嘈杂的监护仪报警声,“住31床,管床大夫接病人啦!”呼吸机给氧支持,吸痰评估气道,连接心电监护仪,评估生命体征……王玉娥和多人合作抬患者过床,这些复杂且高风险的操作在她和团队的配合下一气呵成。


王玉娥在病房值守。受访者供图


待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王玉娥才来得及仔细观看患者。这位患者目测身高180厘米左右,半花白的黑色板寸配着一张蜡黄的脸,气管插管含在他的嘴里,胸廓在一吸一呼中抬起落下。王玉娥俯身握住病人的手,告诉患者“您好,我是王玉娥,您的责任护士,您现在在北京协和医院负责的病房,您就是我们的家人了,请您与我们一起并肩努力抵抗病毒。”这一段话是王玉娥在隔离病房与形形色色的病人之间的一个小仪式,因为她相信患者们可以从仪式中感受到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坚强力量。

突然一天,该患者在病情进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肺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简单说就是让病人戴着所有管路和仪器翻个身,趴在床上呼吸。在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患者管路安全情况下,两名护士负责头位,四名护士负责左右两侧,两名护士负责脚位……王玉娥与同事分工合作,帮患者翻了个身。王玉娥和患者耳语“别放弃,和我们一起努力,您的家人还在等着您呢!”

像这样的极危重症患者还有很多,每次俯卧位治疗结束后王玉娥和同事都会满身是汗,在防护服内的身体就会觉得潮乎乎,黏腻腻的……风一吹,浸泡在汗里的他们,会冷得瑟瑟发抖。“俯卧位治疗既是对患者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医护人员的考验,需要多人密切合作,并耗费极大的体力。”王玉娥说。

家人善意的谎言,只为了怕对方担心

王玉娥驰援武汉,原本一直瞒着父母,但因火线入党需要村委会出具相关材料时,一个电话戳穿了王玉娥善意的谎言。

“我父母住在马坊镇河奎村,他们年纪大了,就算能理解我驰援武汉的选择,也免不了担心。”王玉娥向记者解释了隐瞒父母的原因,她说,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她对父母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的,“原本我应该每周跟丈夫孩子回家一趟,现在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从武汉回来,所以就找了个借口说特殊时期不能定期回家,希望他们别有心理负担,也希望自己能安心工作。”

王玉娥(左一)驰援武汉。受访者供图


在这关键时刻入党,父亲马上猜到,女儿一定是在武汉。王玉娥的父亲告诉女儿:“你是一名护士,既然选择了救死扶伤的职业,就必须有责任、有担当。在这个关键时刻,必须往前冲,我们作为父母,也为你感到自豪。”

得知真相,父母也选择了“撒谎”。“自从我们知道闺女驰援武汉,孩儿她妈现在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王玉娥的父亲告诉记者。“但每当闺女打电话问我们身体咋样,我都会告诉她,我们好着呢,你保护好自己,安心工作就行了。”

王玉娥的母亲是个粗线条性格的人,“前阵子,我看手机上的新闻,感觉有个护士长得像我闺女,可是我闺女告诉我她还在北京的医院,我也没多想。现在想想自己做母亲的真不够格儿,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王玉娥母亲告诉记者,“现在知道她在前线,我们老两口能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别让玉娥担心。”

“现在父母知道我忙,就再也没给我打过电话。每当我休息时就会给母亲发几张照片,报个平安。母亲总会说,多注意休息,我跟你爸都挺好。”王玉娥说,“家人的支持让我放下包袱、蹈险逆行,后方的支援让我坚定信心、竭力抗疫。疫情不退,我们不撤!”

患者康复后开心的笑声就是最好的回报

王玉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了一首诗——《当世界突然变得不一样》,给自己和战友们鼓劲。诗中写道“当世界变得不一样,我们学会尊重自然,不以牺牲自然成全我们的私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不以人类喜好去迎合私欲。”“我们身披白衣,全力以赴,这土地需要真爱与行动。我们携手同行,信念坚定,这是不求回报的守望深情。我们穿越黑暗,迎接黎明,以逆行背影去托起那生命……”

在这首诗里,王玉娥想表达的是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本职工作的负责。“世界本是一样的,也会变成不一样,愿我们都能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让最美的逆行者不必再逆行。”王玉娥这样对记者说。

王玉娥和同事为战“疫”加油。受访者供图


截至记者发稿时,王玉娥和她的战友仍然在武汉坚守。王玉娥所在的危重症监护室,陆陆续续有患者康复出院,这些患者或许没有一个人知道摘下口罩的医生、护士长什么样子。王玉娥说:“他们知道我们来自北京,他们康复后开心的笑声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通讯员 马平川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