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国之君。提到隋炀帝,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无道,一个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说是中国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书》《资治通鉴》这些史书里,对他的描述也大体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书外,在后世历朝历代的评价中,不管是名人还是帝王,也基本没有好话:
朱元璋曾说:“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努尔哈赤曾说:“从来国家之败亡也,非财用不足也,皆骄纵所致耳。若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金完颜亮,咸贪财好色,沉湎于酒,昼夜宴乐,不修国政,遂致身死国亡。”
当然也有人认为隋炀帝功大于过的,是明君。可最明显的问题是,明君怎么会执政十四年就让一个偌大的国家亡国了,这绝不是中国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为,所以小编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说法。当然评判一个人的功与错,不能简单从他的过失和成功来判断,还要兼顾多方面的内容,说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昏君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失败的帝王更为贴切,今天我们就简单的了解下隋炀帝这个人以及他做过的事。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和分析,欢迎大家指正。
隋炀帝杨广画像
隋炀帝并不昏庸且多有建树
作为一个失败的帝王,我们姑且先这么称呼他,隋炀帝这个人本身性情残暴、骄奢淫欲、荒淫无度,同时也缺少亲情,但这些并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书称其为:“美姿仪,少聪慧”。作为一国之君,隋炀帝也并不是没有任何建树,相反,他在位期间留下的政绩遗产却为中国历朝所沿用,影响至今,只是他给后人留下的残暴印象更大于他功绩,并且又是一个亡国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彻底做实了。至于他是否真的昏庸,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
用骄奢淫欲来形容隋炀帝也许并不为过。隋炀帝这个人也确实喜欢奢靡的生活,而且还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国社会,还并不是一个平民文化占据主流的时代,而是一个以贵族文化占据主流的时代,崇尚奢靡鄙视俭朴。隋唐时代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浓烈华丽感的时代,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视剧中看到一些区别。这不是隋炀帝一个人的问题,是当时社会风气所决定的,唐朝时期的武则天、唐玄宗也都有类似的倾向,这与主张节俭的宋朝社会大不相同。我们印象中喜欢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应该是终日无所事事,饮酒寻欢,歌舞升平,一身病态,但隋炀帝却是一个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见他并没有完全沉醉于奢靡的生活。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并没有选择终日呆在宫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余次。大业五年,隋炀帝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 ,最终到达河西走廊张掖郡,与纷纷前来的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举行宴会,规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经大斗谷时,遭遇暴风雪袭击,士兵冻死大半,财物几乎损失殆尽,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还从没有中国皇帝到达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如果说杨广是一个昏庸的皇帝,怎么会有如此艰险的旅程,这本应该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才会做的事情,但他却是第一个做到的中国帝王。所以说隋炀帝是昏君也确实不妥,他只是一个失败的帝王。这次西行也让隋朝扫除了一大障碍,击败了吐谷浑,在其地建四郡并派官员治理,加强了和西域的交流。
隋炀帝西巡
至于荒淫无度,后宫佳丽三千从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虽然这是一个夸张的描述。杨广作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无度现象的存在,也许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为帝王所拥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说他完全沉溺于其中,在他心中萧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并没有因为佳丽三千而不待见皇后,反而是对皇后依然宠爱有加,可见他的性格没有那么庸劣。杨广少时好学,喜欢诗文,尽管他的诗歌有些粗糙,但总的来说也是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风貌,展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就像《野望》:“塞鸦飞树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一点也不输唐宋名家,有几个帝王能写出这样的诗。不光是写诗作赋,隋炀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在位期间他组织人员整理典籍,编写了《长洲玉镜》和《区宇图志》,同时命人搜集西域山川、风俗等资料,撰写了《西域图记》,对中国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贡献。隋炀帝同时还兴办学校,收集散落的书籍并加以保护,要知道,隋朝的藏书量可是中国历朝最多的,有37万卷,77000多种类,只可惜随着帝国的倾覆,大部分书籍都毁于战火。中国封建时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也正是从他开始确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来士族门阀贵族对政权的绝对控制。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
试想一下,隋炀帝如果只是图享乐的昏君,也许隋朝不会垮在他手里,因为中国只图享乐的帝王不在少数,更何况杨广还并未达到不可救药,一无是处的地步,毕竟还是有一些建树存在的,这也是一个昏君不可能去考虑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见隋炀帝并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残暴的统治让他的骂名远远超过了他功绩。
有秦皇汉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没秦皇汉武之才
既然隋炀帝并非昏庸之辈,但为什么又被后人所骂,成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记隋炀帝还以残暴而著称,这也许是他最终成为一个失败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将年号定为“大业”,其实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为一位有所作为的帝王,最起码也有想追随秦皇汉武的雄心,按道理说,想成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帝王并不是一件坏事,问题是隋炀帝虽然满怀宏图大志,但太过于急功好利了,什么事情都想一口气做完,而且是不计后果的。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
隋炀帝的前半生也许太过一帆风顺,在北周武帝时期,因为其父杨坚的功勋,就受封为郡公,开皇元年(581年)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当年只有十三岁。后又受任左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职位,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在平灭南陈时期,曾作为最高统帅,率兵十一万余人,南下数月灭了陈,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灭陈以后,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搅人心的工作,镇压了酷吏贪官施文庆、沈客卿等,这些让他赢得了“天下皆称广以为贤”。从经历看可以说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所以也让他产生了什么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许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不可能三个字。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
从他登基开始,就急匆匆的开始了他的雄心计划:建东都洛阳、开挖运河、修长城、巡突厥、开西域、灭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但人的力量终究是有极限的,一个接一个的繁重任务最终彻底压垮了民心,而隋炀帝又实在志大才疏,缺乏统筹规划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炀帝和王莽做对比,说他们都是那种干劲十足的皇帝,都想开辟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这种皇帝最可怕,他们想用十几年的时间就干完几代君主的工作,结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人的力量是有极限的,于是就折腾垮了一个庞大帝国。但是隋炀帝和王莽还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绩随着他的灭亡而消亡了,而隋炀帝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重要遗产:大运河。这条河深深影响到以后各个王朝的命运,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
古代王朝的命运与运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水运可谓是一个国家最省时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国的血管,将营养输送到帝国的各个部分。对于隋帝国来说也是如此,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运河最北面只到涿州,从涿州到前线还是有一段漫长距离,没有运河只能走陆路,隋炀帝征用了六十万民工从涿州运送粮食,你想一下六十万民工去前线,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线,估计粮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单纯就运粮这一块的工作就已经是大打折扣了。这还没有算前线士兵对粮食的消耗,劳民伤财反而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战争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运,可能只需要极少数人员运粮就可以了,相信就不会有三征高句丽了。
古代河运图
首都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全国财富资源的集中地。古代交通不发达,财富资源的运输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每个王朝对此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不尽相同,而策略的选择往往也会影响王朝的最终命运。比如秦汉时期非常有名的鸿沟,他连接了黄河和淮水,保证了秦汉两大帝国的物资运输和供给,当时它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一条单独的运河,而是一个复杂的运河系统,鸿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甚至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布局。但在汉武帝时期,由于黄河决口并发生改道,泥沙堵塞了鸿沟,让鸿沟彻底失去了他的作用。即便是后来的修补,也没能复原它原有的功能,最后也仅仅抢救出了一条汴河。
隋朝地图
随着东汉的灭亡,中国陷入长期战乱,直到隋朝才再度出现统一的帝国。这个帝国面临着更大的规模,更大的首都,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粮食等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而此时的粮食产地已经由北方地区开始渐渐南移,光靠黄河中下游已无法满足庞大的帝国中枢。所以,对于交通问题,大运河就成为隋帝国需要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法。
帝国千里长河计划的开启
隋炀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据说在建城的时候,光民工隋朝每个月得动用200万人。至于隋炀帝为什么要迁都,这可能跟当时隋朝的社会发展有关系,隋朝最早定都关中,虽有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大量人口涌入了关中,地少人多,吃就成了问题。而且跟洛阳比起来,关中地区过于偏西,加上江南和山东一带都爆发过叛乱,这些都不利于中央对帝国的控制,当然以上仅是针对地理上的简单分析。在史书《资治通鉴》上也有个解释:“有个叫卢太翼的跟隋炀帝说:“陛下是木命,而关中是木之冲,不可常住。”隋炀帝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决定变迁到洛阳。作为一个并不昏庸的帝王来说,这个说法可信度显然并不高,再加上司马光本身非常讨厌隋炀帝,对隋炀帝不利的材料,司马光很少会放过。但结合隋朝的发展史综合来看,隋炀帝登基后的一连串动作,并不是没有目的的,明显有一个庞大的战略计划,而迁都洛阳,只是这个战略计划的第一步。
隋朝运河图
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正式开始大运河计划,隋炀帝征调了上百万民夫开挖通济渠,仅用五个月就竣工,这条运河让黄河和淮河水系重新建立了连接。由于工程时间太短,很多人怀疑它用的是汴渠古道,但后来经过考察,他确实是一条新运河,它比汴渠要直而且更宽阔。白居易的《隋堤柳》就有对当时运河的描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从描述中可见其恢弘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汴渠。这么短的时间内挖出这样一道运河,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伤亡人数一定不低。当然,为达到目的,高高在上的隋炀帝是不会考虑普通人的死活的,毕竟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而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不过是个统计数字。
隋炀帝龙船
人们普遍认为隋炀帝开通济渠是为了淫乐。历史上隋炀帝也确实多次巡视江都,记载中说在通济渠上“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最大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整个船队以及两岸士兵总计二三十万。面对如此浩大的场面,文人们也开始发挥想象,创作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故事,比如”一千条锦缆牵娇,五百只纤腰挽媚“等等。再比如司马光把船的尺寸由尺改为丈等等夸张的描述。紧接着隋炀帝又开始疏通邗沟,将蜿蜒曲折的邗沟变得更直,打通了淮河和长江的连接,大业六年,又下令开挖江南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这条运河将江南富庶之地纳入帝国水运系统。
隋炀帝打通了洛阳到杭州的水路交通后,又开始着手在洛阳以北再开建运河,想彻底解决掉南方和北方的交通问题。《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这便是永济渠,这条运河全长近两千里,沟通黄河和沁水、淇水,然后一路向北连接漳水和永定河,先到天津然后又折向北京西南的涿郡,这个工程动员民力上百万,可以说是男女齐上阵。至此,隋炀帝的战略部署已经非常清晰了。
隋朝洛口仓遗址
隋炀帝迁都洛阳后,通过运河将南北方打成一片,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当然有好处。如果首都还在长安,由于当时三门峡砥柱的关系,钱粮运输始终是个大问题,现在首都搬到了洛阳,供给问题就不存在了,随着大运河系统的完成,大量钱粮涌入帝国中心。隋炀帝为了贮藏这些粮食,修好了好多粮仓,最大的洛口仓贮藏粮食两千多万石。据说隋朝粮仓存储的粮食可以供全天下人使用五六十年,到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贮藏的粮食还能再用二十年,要知道,李世民时期的储藏量,已经经历了隋炀帝时期和隋末战乱时期的消耗,到了这时还剩那么多的贮藏量,确实惊人。
滥用民力和各种矛盾激化成为王朝灭亡的导火索
隋炀帝登基后的一系列大工程,虽然完成了帝国的战略部署,但工程实施的后遗症也开始显现,首先是占用了太多的民力,浩大的工程一个接一个,工期定的又短,我们开头也说过民力终归是有限的。据统计隋炀帝在八年间的22项工程共征用人力3012余万人。如果不是大运河的开通让运输更方便了,诱使隋炀帝进一步折腾,也许不会穷兵黩武对外发动战争,无论是亲征吐谷浑,还是三征高句丽,无论是营建洛阳新都,还是修建大运河,无休止的滥用民力,导致社会民怨迭起,如果当时把发展放在民生上,或许会有另一番景象。如果没有大运河,囤积在仓库里的粮食也许还在百姓米缸里,也不至于沦为饿殍。
古代开仓放粮图
隋炀帝的政策还产生另一个致命问题,统治阶级的矛盾。隋朝脱胎于北周,关陇军事集团是其力量来源,杨坚登基为帝建立隋朝,引起了关陇士族集团的不满,出现了皇权和关陇士族集团的矛盾,面对这种局面,杨坚不但没有选择安抚,而是选择了打压和排挤,杨广继位后,除了贯彻父亲的政策外,还急于摆脱关陇士族对于皇权的束缚,而迁都洛阳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同时推行科举制度也改善了原有朝廷的格局,让关陇士族集团感觉到了危机,进一步激化了皇权和关陇士族之间的矛盾,也就动摇了统治的根基,随着天下大乱,皇权无所依靠。导致同为关陇士族的李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凭借少数兵力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入主长安。所以,李世民后来对隋炀帝有一个评价:如果他长处关中,岂有倾败?
隋文帝杨坚
还有就是民间矛盾的突出,北周和隋朝在统一了全国后,从上到下均是以征服者的姿态来对待北齐和南陈,他们称北齐之民为“机巧奸伪,避役游惰”之民,而南方汉人对隋朝统治者同样不满,《北史·苏威传》中就有“于是旧陈率土皆反,执长吏,抽其肠而杀之,曰更使侬诵五教耶”的记载,南方汉人的这种叛乱时常发生。虽然统治阶级矛盾,民间矛盾都是如此突出,但是杨坚和杨广都没能彻底去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更激化了这些矛盾,对待统治阶层强迫他们入关,实行严密控制,对百姓则实行高压统治,形式上虽然完成了统一,但实际上统治方式并没有跟上,并没有完成“地方政权中央化”。这也是隋朝末年,各地迅速陷入叛乱的根本原因。
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历朝发展的影响深远
虽然隋炀帝的一番折腾,最终让自己亡了国,但大运河的开通却对中国历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并非只有隋炀帝一朝,还有后来的唐宋。唐朝就吸取了隋朝远离关中的教训,采取了立足长安的战略,依靠隋炀帝的大运河向首都运输物资,以东南的财富养西北的兵。虽然洛阳到长安那段三门峡砥柱依旧是个大麻烦,但是李唐为了维持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就只能忽略了它的存在。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也让通济渠作用凸显,进一步成了皇朝的生命线。
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
大运河的开通也让运河沿线出现了许多繁华都市,例如开封,《清明上河图》就是对这座繁华都市的最好诠释。开封位于通济渠的北口,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五代时期,朱温的后唐就定都于此,宋朝也是几经犹豫后定为都城。定都开封,相对于隋炀帝的洛阳,交通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各种物资更易于汇集于此,从经济上看是最划算的,直接带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的富庶和这个选择就有直接关系。但是从政治军事上看它也有很大的弱点,各地的物资开始中原集中,忽视了对更远西北地区的发展,加剧了关中的凋敝,导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产生了一个对宋朝有强大威胁的西夏政权。而后期的历史也证明了,宋朝真正的威胁也恰恰来自北方的辽和西北方的西夏。南宋的建立让中国经济重心更进一步向南移动,北方运河的停运,也加速了北方经济的衰落。
京杭大运河
元朝建立后定都于北京,处于国家战略的考虑和资源的需求,对隋炀帝的运河做了一次大调整,变成了一条从杭州到北京的直线运河,也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随着运河的启用,南方的各种财富源源不断的运到北方,也让停滞的北方经济快速实现了恢复和发展,京杭大运河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也让后续的朝代彻底放弃了通往长安和洛阳的河运,中国西部的经济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繁荣,而隋炀帝的运河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和分析,欢迎大家补充讨论关于隋炀帝杨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