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出来”的陈列馆,成了京西的记忆仓

2023-02-23     羲和奇谈

原标题:“捐出来”的陈列馆,成了京西的记忆仓

修旧如旧的京西大院、货真价实的老物件、与非遗紧密关联的日常——如果想打开京西生活的“记忆匣子”,你可以去五里坨。

1

是老物件,是旧时光

石景山区西北部,青瓦覆盖的院落在楼宇间分外显眼——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坐落于此。

“想家了就来馆里看看”

极具时代特色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品、商业用具等被放置于各展室。

馆内有一面满是旧门牌的“红墙”。五里坨后街、五里坨车站路等门牌号背后的斑驳记忆,在这铺开。

/////////

许多陈列品都是五里坨拆迁居民的捐赠。他们说这么多老物件留下来真不容易,“以后想家了就来馆里看看”。

机械式拨盘电话、年代感满满的 BP机

“情境化”观览

三色灯柱、老式理发椅、波浪卷、手推剪——置身于旧时的理发店情境,能直观地感受生活变迁。

可触摸的“时光”

为一件商品排长队的年代,你还记得吗?

带上白袖套、拨弄木质算盘——在供销社的场景中,特有的时代记忆翻涌而出。

偶遇“白纸坊太狮”

在五里坨,“非遗”不是陈述性的文字,不是疏离的观览,而是与鲜活个体的密切连结。

2

你可能偶遇训练中的女子舞狮队。在新时代,“传男不传女”的桎梏被打破,非遗步入街坊日常。

舞狮队的成员,很多是石景山的居民。烈日下刻苦训练的她们,洋溢着无关年龄的精气神。

/////////

谈及狮舞,“白纸坊太狮”的第七代传承人杨敬伟老师,分享“人狮合一”的舞狮要义,也感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有望、传承却难。

3

院子里的石榴,红了

陈列馆藏着两段大院记忆。栽满果树绿植的院落,则讲述着四季有序、万物有时。

两段大院记忆

五里坨民俗馆由两座院落整合而成。一是原址修复王家大院、二是从黑石头山上迁建的钱家大院。

院内留存的古墙

修葺工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老砖老料、砖雕、椽子、门窗、石条等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起来,最大程度地还原老院子的历史风貌。

是民居绿,不是皇城红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院子里的一大特色,是代表普通百姓家的绿色门窗。

褪色、锈迹等饱经风霜的痕迹,被悉数保留。

感知四时之序

石榴、海棠、柿子、无花果、枣......透过院内的果树,感知鲜明的季节更替。

在五里坨民俗陈列馆,不同的碎片串联起京西生活的过去与现在。有关文化的记忆,也在期待着一个“回眸”。

来源: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

策划、制作:杨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308b310455412c6440ed42cbbd54c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