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公园铜锈环棱螺观察记录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发布

2024-08-27     中国绿发会

本文约 820 字,阅读约 3 分钟

2024年8月下旬,来自北京海淀区湿地的铜锈环棱螺观察数据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发布。此次观察记录由公民科学家记录、并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GBIF工作组报告。

上图:铜锈环棱螺(拉丁学名:Bellamya aeruginosa)摄影:Linda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铜锈环棱螺(拉丁学名:Bellamya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螺类,其壳体呈长圆锥形,壳面光滑且具有铜锈色或绿褐色的光泽,体螺层上有三条明显的螺棱。该物种壳质坚硬,生长缓慢,壳口呈卵圆形,脐孔明显。

铜锈环棱螺的繁殖方式十分独特。雌雄异体,且雌螺个体通常比雄螺更大。更有趣的是,雌螺全年都能“怀胎”,这使得它们在繁殖方面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每年4月开始,铜锈环棱螺的繁殖活动逐渐活跃,6~7月为“生育高峰期”。受精卵在雌螺体内发育,每胎可产下20~40个小螺。

铜锈环棱螺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中,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铜锈环棱螺通常栖息于湖泊、池塘等静水或缓流水域的底泥中,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作为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是许多鱼类和水鸟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能有效地净化水体。

上图:截至2024年8月20日,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系统中,关于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只有5个观测数据。3个来自中国,2个来自越南。图源:GBIF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水生态修复课题组提供建议参考。

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是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数据基础设施,旨在向任何人、任何地方开放获取地球上所有类型生命的数据。GBIF作为一个全球平台,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数据共享,帮助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如物种灭绝和栖息地破坏;帮助世界各地保护工作者和环境管理者识别关键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和濒危物种,从而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向公众开放生物多样性数据,GBIF提高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是中国第二家GBIF的官方数据发布机构。自从2018年加入GBIF以来,绿会GBIF团队长期服务于科技工作者、公民科学家和自然保护工作者,为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数据贡献力量。

THE END

本文为日常工作记录。供参考。

文 | Linda

编辑 | Sara

排版 | 绿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4e3a8a1371c3ce59954ed27a24e5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