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高中后“喜惊疯”,如果你知道举人的待遇,可能比他还激动

2023-07-01   醉轻弦V

原标题:范进高中后“喜惊疯”,如果你知道举人的待遇,可能比他还激动

文:刚子聊历史

原创作品,洗稿

抄袭必究

卷首导语

范进中举的故事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先是描述50多岁的范进穷苦潦倒的生活,身为屠户的岳丈更是把他贬的一无是处。

接到中举的消息后,范进一时高兴过度,竟然得了“喜惊疯”疯疯癫癫的跑出家门。中举后岳丈的态度由之前的看不起变为极度奉承,连做过县令的张乡绅都主动上门巴结。

整个故事描绘的惟妙惟肖,但乍一听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是中了举人,作为主人翁的范进,怎么就高兴成这样了?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绝大部分人都尊崇儒家文化思想,认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举人的待遇更是让人羡慕不已。

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古时候的科举制度,带大家一起看看范进为什么会高兴成这样。

清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

隋朝,经后世发展到清朝已基本完善。清朝科举分为童试

院试

乡试

会试

和殿试五个阶段。

童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通过考试合格的称为童生。考试比较简单,只是考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所以一般参加的都是儿童。但由于封建社会百姓生活比较贫穷,很多底层人民都是目不识丁,因此这一关也会淘汰掉绝大部分人。

通过童试后,接下来的考试称为院试,一般一年一次。只有童生才有参加资格,通过院试的称为秀才。范进是54岁才考中秀才,可见他一生都在寒

苦读,中举人前的窘迫生活也就很好理解了。

接下来的乡试又称秋闱,乡试的难度就比较大了,第一名称解元。能通过乡试的人相当于我们今天各省的高考状元。故事中的范进正是通过

乡试,成为举人老爷而得“喜惊疯”的。

会试级别就更高了,需要到京城考试。全国的考生聚集在一起考,最终录取人数不过二三百人。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一般由皇帝亲自出题。第一名称为状元,也就是全国第一。

清朝举人的待遇

不光清朝,在整个封建社会

都是

分三六九等

的。

处于

层的百姓苦不堪言,所以,

无钱无势的百姓只有

通过科考,才能在官场上有一席之地,不用被权势欺压。

考中举人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县里第一名,但待遇可比今天的高考第一名要高多了。

中举之后,地位

会有明显

的提升,那些之前平日里对你不怎么好的人也会变得恭恭敬敬,他们会仰视你。

举人老爷也不用交赋税的,还有少许的补贴

相当于今天的“铁饭碗”

为了避税很多人会主动把自己的土地挂到举人名下,自然举人也就有一些额外的收入。

中举之后可以直接做官,当然只会授予八品或九品的小官。清朝的县令一般是七品,县令相当于今天的一县之长,八品或九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算一步登天了。但举人一般直接做官的很少,一般都成了县令的幕僚,也等于是政府部门的人了。

举人还有一项特权,就是犯罪一般先削去举人的头衔,等于是拿这个头衔抵罪了。

纵观整个清朝200

多年的历史,统计的举人总数也只有十四万。举人的种种高规格待遇也是底层人民梦寐以求的。

举人只是开始并非终点

范进之所以如此高兴

不光是举人带来的种种高待遇,还有未来广阔的发展前途。范进虽然一时得了“喜惊疯”,但在他岳丈胡屠夫的一巴掌后就好了。事后,这位举人老爷面对众人的奉承也处理的极为恰当。从这时起,范进已经有了一些老爷的气派,开始懂得官场的人情世故。

有了举人身份,可以说范进已经是官场的人了,周边的人都开始巴结他,期望以后能得到他的关照。面对送礼的乡邻,范进也是乐呵呵的笑纳,对来人也是笑脸相迎。

三年后经过努力,范进又考中了进士,被钦点为山东学道,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厅长,妥妥的的省部级高官,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举人的身份。

结语

总结来说,范进的大半生都在别人的羞辱中度过,生活潦倒不堪。在求学路上屡战屡败,到五十多岁终于一举高中,虽然文章有夸大成分,描述他高兴变得疯疯癫癫。

但中举后的种种待遇确实很诱人,为之奋斗大半辈子,功名利禄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换作这等好事到自己头上,我们也很难抑制住内心激动的心情吧!

参考文献:《清史稿》

《儒林外史》

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诙谐的角度解读历史,关注刚子聊历史,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