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了流程架构动态调整的重要性和方法,包括结构性调整和非结构性调整。同时,还阐述了流程问题评估、分类以及优化的方法。一起来看看,或许会对屏幕前的你有所帮助。
本文主要介绍了流程架构动态调整的重要性和方法,包括结构性调整和非结构性调整。同时,还阐述了流程问题评估、分类以及优化的方法。一起来看看,或许会对屏幕前的你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跟聊聊如何发现流程的问题,如何分析流程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优化,如何对优化效果进行评估。
我们都知道流程架构从导入到真正贴合企业实际,被有效应用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个过程中,流程架构图、流程清单会被不断地修改,这是一个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反复过程。
解决的是从战略——业务/管理模式——操作级流程——活动——任务的过程。
确保流程架构设计理念是符合实际操作需求的,是可落地的。
流程架构图与流程清单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如果一家企业流程规划完成之后,流程架构图与流程清单没有进行过任何调整,基本可以断定,流程规划是不增值的,没有起到任何实际的作用。
流程架构动态调整包括二种:结构性调整、非结构性调整。
结构性调整是对流程架构图的调整,调整流程架构的高阶流程,主要体现在对一、二级流程架构的调整,对企业的流程体系会产生结构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变革风险。
非结构性调整是指对流程架构低阶流程进行调整,通常是三、四级流程。对流程整体结构不产生影响。
在流程架构导入初期,这种调整会比较频繁,由于刚开始做规划在三、四级流程规划上考虑得不成熟,随着流程体系建设的深入,会慢慢发现原有架构存在的问题,然后会不断地对三、四级流程进行调整。
一、流程问题评估 1. 5W1H的分析方法
可以采取5W1H的分析方法,即针对流程进行认真分析。找出流程的起因与负责任人,明确责任,对要流程解决问题的目的、对象、时间、人员和方法提出一系列的询问,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针对流程提出问题:Why、Where、When、Who、What和How。
标杆瞄准法(即设定流程目标)瞄准一定组织范围内或某一个领域内表现最优秀的企业或平均水平,将其作为标杆进行比较,测量出差距,确定改进目标。
3. 鱼骨图分析法
鱼骨图分析法能够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展示出导致问题的因素。生产型企业一般从六个维度、服务型企业一般从四个维度进行问题分析。
二、流程问题分类 1. 断点
端到端流程:指从需求发起,到需求满足(或关闭)。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业务活动的全过程,是需求发起到满足(或关闭)的全过程。
比如,端到端流程,需求发起是某员工发起报销申请,需求满足是该员工拿到钱。
梳理端到端流程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职能领域视角,从只关注本职能“一亩三分地”的效益转换到关注企业整体运营的效果,即实现从局部到全局的视角转换。
简单说,就是不以职能为局限,而是以事情是否最终顺利完成为一条线。
集成产品开发(IPD, from idea to product):描述从构思或需求至新产品或新服务发布的全业务过程。需要说明一下,从端到端的角度来说,其英文缩写应为ITP,即构思至产品或者需求至产品。
2. ECRSI
运用ECRS四原则,即取消(Eliminate)、合并(Combine)、调整顺序(Rearrange)、简化(Simplify)、增加(Increase)的原则,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更好的效能和更佳的流程方法。
流程经过取消、合并、重组之后,再对这些流程作进一步更深入的分析研究,考虑能否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及设备,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作业时间,提高流程效率。
分析采用环节的最长耗时与耗时变异系数作为象限的横纵坐标,可以反映环节效率与质量情况。
4. 流程体系的持续改进-PDCA
PDCA的循环,在每一次的循环中,企业的流程都得到一些提高。不断的进行改进,PDCA的循环,在每一次的循环中,企业的经营都得到提高,不断的对流程进行执行,不断检查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对流程进行优化和修正。
四、流程优化效果评估 1. 并发效率分析
并发效率=(流程实例的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各环节时长总和。
通过计算流程的并发效率,可以有效定位低效业务区域。
2. IEP(流程实例评价得分,Instance Evaluation Point)
从时长、环节和路径三个维度对流程实例进行量化评分,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定位执行异常的流程实例。
IEP以寻找异常为目标,使用数据挖掘算法,定位时长、环节和路径三个维度中表现异常的实例。
IEP的评分区间为0~1,得分低的实例可能存在耗时异常(耗时过长或过短)、环节流转异常,环节的执行组织异常;得分高的流程实例则耗时正常、环节流转方式常见。
随着IEP的分值提高,流程环节的流转方式也逐渐清晰。
专栏作家
Markzou,8年产品经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主要专注于本地生活、O2O、到家服务、新零售领域;曾任职于多家本地生活垂直领域头部公司,具有丰富的本地生活行业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