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巨富家族,最终泯灭于1953年

2023-06-09   澜风说

原标题:清朝的巨富家族,最终泯灭于1953年

提起山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除了佛教圣地五台山、解州关帝庙以外的,还有就是闻名南北的乔家大院了。正所谓“皇族看紫禁,民宅看乔家。”这足以见得当时乔家的显赫!

作为一个气派而悠久的旅游景点,人们在感叹这座宅院的奢靡与复杂之余,不禁想起当年的乔家盛势,而今何如!提起这座乔家大院的兴衰更迭,真是不免令人扼腕叹息。想必大家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电视剧《乔家大院》已经对乔家大院的部分面貌有所了解,今天小编带大家细数乔家从发迹到逐渐没落的全过程。

乔家之发迹

如此声名显赫的乔家最初究竟是如何逐渐走向高峰的呢?据资料记载,乔家的始祖名为乔贵发,他并不是在最开始就是一名富甲一方的商业巨贾。相反的是,他连最基本的上学堂的机会都没有,根本没有参考中举的机会,仅仅是一个富人家的最底层的佣人。

自然,如此清贫的他也与娶妻生子无缘了。可就连这种最基本的佣人的工作也不能保证长久的做下去,时而失业便要重新找人家,偶有最艰难的时刻,乔贵发甚至曾沿街乞讨为生,可见早年生活之艰难!

老话讲“人穷不走亲”。这并不是全无道理的。当时生活贫苦的乔贵发哪怕是十分善良的去帮助村民,也免不了一顿恶语相向,但这竟然成了乔贵发的人生重要转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有一天村中有一户人家要办喜事,乔贵发前去帮忙。谁知东家见了乔贵发十分嫌弃,不仅不让他帮着干活,甚至还将他赶走,言语之间竟全是些不堪入耳之音。乔贵发本是出于好心,谁知竟遭如此侮辱,一气之下便离开村庄。这一走不要紧,恰好赶上了走西口的大浪潮!

于是乔贵发随着人流来到了塞外,找到了一些打零工的机会攒下了一笔钱。拿着这一笔钱又开始经营起了卖豆腐的生意,也算是小有积蓄了。紧接着乔贵发没有想到的是,他又赶上了政策的开放:允许汉民进入包头!

对于乔贵发来说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好机会。因为乔贵发知道,包头最多的便是马,且包头是当时的经济中心,人流量巨大,若是开一家草料间,定能赚一笔大钱!

说干就干,乔贵发跟着一位老乡便前往包头经营草料店的生意,凭借着灵活的头脑和踏实肯干的态度,乔贵发真的狠狠的赚了一笔大钱。然而初来乍到的汉人迅速蹿红,这对于当地的同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眼中钉。

前期经历了许多人情冷暖的乔贵发又怎会不知同行人的心思!他见好就收,赚了一大笔钱之后迅速收场,关掉了草料店,躲过了同行们的嫉妒与暗算。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落魄行乞的乔贵发如今已经有所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他发现当地的买树梢行业十分赚钱,便想着如何用这条路赚一笔钱。所谓买树梢就是在春天树木发芽之际便将所有树梢一并买入,到了秋天树木结了果子便全归自己所有,这样便能发一笔大财。

头脑灵活的乔贵发深知“见路不走”的道理,成功岂能是轻易复制的?但他将这样的“买树梢”模式灵活的套用到了粮食身上:春耕买苗,秋收拿粮。 慢慢的,乔贵发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竟然成为了包头的首富!乔贵发没有忘记当时在故乡受辱之事,便携带财富回乡发展,建立起了这座富丽堂皇的乔家大院,这便是乔家大院的由来。

乔家子孙之继承与发展

乔贵发回乡之后便成了家,共有三子:乔全德、乔全义、乔全美。三兄弟受到了父亲乔贵发的良好教育,子承父业仍然经商,乔贵发算是教子有方,三个儿子都是勤俭持家、努力经商的好孩子。

渐渐地,三兄弟经营起了茶庄的生意,筹建起当时最大的两个茶庄之一:大德成茶庄、大德兴茶庄。生意也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其他的后代子孙也是越发昌盛,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乔全美的二儿子乔致庸。在这个靠着经商发家的家族里,乔致庸这个人竟然对经商毫无兴致,一心只想读书、考取功名。但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们——由于大哥的猝然离世,家族又陷入了重大危机,身为次子的乔致庸被迫放弃考试而成为乔家大院的接班人。

好在乔致庸的血液里流淌着家族经商的特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对付了当时乔家的对手、成功地化解了家族的危机。随后他创建了大德通和大德恒两家票号,这两家票号在他的经营下迅速扩展到20多个城市,当时在全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如此富甲一方的乔家却仍然记得当时乔贵发身为穷人的困苦,所以乔家时常会赈济穷人、捐献银两。哪怕是遇上灾年,乔家仍然不改初心,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告知家中人员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必须勤俭节约,以此来为苦难的人们作为帮助。

此外,乔致庸当家的时候还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曾经为朝廷捐献30万两白银来帮助国家镇压太平军。还曾经捐过一笔钱帮助慈禧太后避难使用。——这也就是乔家大院那两顶大红灯笼的由来,慈禧太后为表扬乔家的捐助而赏赐了两顶红灯笼,此后便一直挂在乔家大院的门口。

乔家之没落

即使是处处行善的乔致庸,也没有躲过命运的齿轮。长子次子先后离世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致乔致庸一病不起、缠绵病榻多年。1970年乔致庸猝然离世。当地百姓皆穿戴孝服为其送行,可见乔家的民心所向。

乔致庸去世后,乔家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乔映奎。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乔家所有店铺几乎被日军洗劫一空,但乔映奎还是暗中资助国家购买武器以抵御日寇。这使得本就衰败的乔家更是雪上加霜。直到乔映奎去世,乔家所剩无几的产业勉强支撑到了1953年。

至此,这个曾经轰轰烈烈的乔家,全然覆灭。

总结

清朝富可敌国的乔家,最终在时代的洪流中泯灭了。在做生意期间一直是本本分分、诚信经营,从来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百姓无不爱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站在同一边,属实让人敬佩不已。最后淡然从历史的舞台离场,小编觉得不免太过落寞、太过可惜,不知道各位读者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