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渡槽(王黎明拍摄)
车田江水库,是新化农业和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是几十万新化人,用血与肉,智与力,铸就的世纪工程。
狭义的车田江水库,仅指水库大坝及由此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广义的车田江水库,除人工湖泊外,还包括渠道、渡槽、倒虹吸管、电灌站及其他相关的配套设施。
车田江水库的渠道,是构成车田江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因坝微而渠显,世人只知林县有“红旗渠”,而不知“红旗渠”的“源头”也是有拦河大坝的。而闻名遐迩车田江水库,却因坝显而渠微,世人只知车田江水库大坝的雄伟和壮观,却不知,车田江水库的渠道,也是非常壮美的。
车田江水库的渠系,由明渠、隧道、渡槽、倒虹吸管、电灌站等组成。
车田江水库灌区渠系,建有干渠(含总干渠)、分渠、支渠、斗渠共37条,总长230.4公里;倒虹吸管19条,5239米;隧洞37处,8616米;渡槽21条,3190米;兴建电管站65处,装机2221千瓦。
车田江水库灌区渠道的修建,不论其技术上的难度,施工上的强度,还是其工程量的大小,都要远远超过车田江水库大坝。是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
群英渡槽,是车田江水库渠系的第一条渡槽。距车田江水库下坝不足2千米。在油溪河“流沙河”河段,像一道彩虹,飞架北南,雄伟、壮观。
群英渡槽,修建于1970年代。由于受地理地质、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群英渡槽的修建,基本上全靠人工完成。
渡槽又称高架渠、输水桥,是一组由桥梁,隧道或沟渠构成的输水系统。通常架设于山谷、洼地、河流之上,用于通水、通行和通航。因此,群英渡槽,又称“群英天桥”。
群英渡槽两端的“桥墩”,用水泥砂浆和块形石料浆砌而成。构成桥梁主体的钢筋混凝土拱体,由三截组合而成。先将拱体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好。然后,在渡槽的北端,建一个高几十米的铁塔;在渡槽南端的山上与铁塔等高的位置,掘一深洞,固定吊装的钢丝绳。吊装的钢丝绳,从南端的深洞向北展开,飞越油溪河上空,平跨铁塔后,向下缓缓延伸至铁塔北面的山洞里固定。吊装机(吊葫芦)安装在钢丝绳上,与位于深洞处两端的卷扬机相联,由人工控制和操作卷扬机,进而操控吊装机上下升降,南北移动。群英渡槽的“桥拱”及“水槽”等主要构件,一般都是先按设计要求预制浇筑,然后再吊装,最后组装、浇筑完成。
群英渡槽,除输水水槽外,两边设有钢筋混凝土栏杆和人行盖板,中间未全封闭。人走在渡槽的人行盖板上,“桥”下是百丈深渊,“桥”中是湍急流水。盖板并非严丝合缝,人走在上面,咯呲咯呲,响个不停。胆子大的人,走在上面,惊险刺激;胆子小的人,走在上面心惊胆颤。
群英渡槽是车田江水库渠系的控制性工程。其技术和施工难度,都很高。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这样逼仄的施工环境中,架设这样高难度的“高架渠”,凝聚了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智慧和血汗。
群英渡槽距大坝不足两千米,在大坝左侧不远的较高处,即可欣赏到群英渡槽的雄姿!
如果你想亲自感受一下群英天桥的雄伟,你也可以选择从大坝渠首电站徒步,沿水渠步行2千米,体验一下行走在天桥上的惊险刺激!沿途绿树丹崖,飞瀑溅玉,流水湍湍,丝草飘飘,尽显高山峡谷风光,是徒步运动的绝佳线路。及至天桥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山腰玉带环绕,谷底碧透如蓝,两岸山花烂漫,真乃人间仙境,令人神往。
群英渡槽,油溪河上的一道靓丽彩虹,耸立于山水之间,引清水飞渡;镌刻于人们心中,令乡愁永驻。(文/童国初 网名:梅山红豆)
车田江水库大坝(王黎明拍摄)
车田江水库大坝(王黎明拍摄)
群英渡槽(王黎明拍摄)
群英渡槽(王黎明拍摄)
群英渡槽(王黎明拍摄)
群英渡槽(王黎明拍摄)
群英渡槽(王黎明拍摄)
群英渡槽(王黎明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