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的潮水方向在哪?答案在每一次好奇的探险里|《百川综艺季》

2023-04-11     影视前哨

原标题:综艺的潮水方向在哪?答案在每一次好奇的探险里|《百川综艺季》

导读:百川综艺季,是一场好奇心保卫战。

文|黎河

什么是综艺的价值?连接人。如何找到综艺的价值?好奇心。

近四十年前,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用十万字的篇幅回顾了印刷时代、电报时代、电视时代的更迭。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人类躺在沙发上吃着薯条,在娱乐的麻醉之下,变得低欲望,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动力和勇气。

而在媒介技术愈加碎片化的时代,不仅对观众,更对创作者,好奇心都变成了“濒危物种”。对于综艺节目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创作者不了解观众,而是缺乏去了解不同观众的欲望——这似乎是《百川综艺季》诞生的初心。但一整季下来,它们可能分别只有2-3集,但截止至4月3日,全网站外热点数达到195个、总曝光次数超过28亿,以及总互动量超过3600万,不同节目也收获了来自各类媒体和观众的口碑_这种好奇有了更准确的回应。

“新鲜”如何寻得?

从观众的好奇心中找到灵感

拒绝投喂,主动发掘。

对于综艺创作者而言,停留在舒适圈的做法便是:直接做经过验证的模式,记录最有话语权的群体。但面对观看场景的变化、用户类型的分化,这种舒适感其实是非常不稳定的。从整体来看,创作者的好奇心体现在不同题材类型的发掘、不同现实情绪的关照、不同创意形式的表达等方面,从而“让综艺可以在更广的受众面维度里呈现它诞生之初的原始价值”。

具体究竟应该怎么做?一方面,观众的“好奇心”可以成为创意的火种。不管是好奇《百川乐时空》中“双盲测试”下歌手和听众有哪些更纯粹的状态,还是好奇《百川老朋友》中银发群体的情感生活状态,都回应了观众对综艺模式新鲜感的期待;

另一方面,创作者的好奇心能让表达方式更为生动鲜活,不管是《百川可逗镇》从喜剧角度去疗愈人心,还是《百川狂想曲》去给奇思妙想表达的空间,不同节目各有特色,但又有一以贯之的线索。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故事,更不缺少讲故事的人。这些节目最珍贵的地方,其实不是它们讲述了不同人、不同关系的故事,而是它好奇心的落点:它们不只是把人都赤裸地置于冲突之下,而是认真打量每一个渺小的个体;不只是把聚光灯打在那些本就发光的人身上,而是给身处生活日常的平凡个体送去光亮。

《百川乐时空》聚焦在那些歌曲与普通人的关系上,例如有听众忍不住想起曾用《伤心太平洋》哄她入睡的母亲,也有听众因《约定》勾连起青春期的回忆而泪流不止,更多有关梦想、亲情、独立等方面的内容也进一步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在《百川狂想曲》中的“狂想故事”反其道行之,关注小人物的生命意义。不管是在火星基地即将被冷冻处理的学渣,还是变成要独立照顾两个孩子的奶爸,他们都与更广阔的现实议题联系在一起。

这些综艺节目都返璞归真地主打“真实感”,一方面绕开了纷繁复杂的赛制设计,另一方面也能最快激发不同情感主体带来的共鸣。以高度差异化的模式设计代替高投入和大制作,《百川综艺季》恰好自带流量和认知度,也可贵在这一份单纯的“好奇”,展现出一幅温柔拥抱世界的姿态,足够自信与开放。

真正的“实验”,

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大胆前行

失败的实验和“结果不好”的实验是有差别的。

一个指的是运行机制的问题,一个指的是做了所有能做的,只是结果不符合最初的假设。

不同于以往节目的“桌面论证”,《百川综艺季》让“好奇”真正能够落地,通过6档节目的投石问路,它的“新”不是其表面的“不同”,而是试图融合了另外一套已经成熟的创作体系(和各大王牌制作团队合作)和全新的用户生态后,在思维上显示出活力的一种新变化。

例如为什么可以做《百川老朋友》?从传统的观念看,综艺节目的语态应该参照的是年轻用户的喜好和文化,老年群体面对日新月异的话语更替,也常常都处于噤声状态。所以,几乎没有人真正地去用实验验证“老年群体也应该被看见”这个假设。但当节目播出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老朋友的故事这么好看,父母与孩子的互相了解也这么有意义。

实现童年梦想的唯一路径,便是脚踏实地地去成长。和做科学实验一样,《百川综艺季》这场综艺实验的关键不在于一定要立马获得结果,而是在科学的规则和正确的方向上“坚持不懈”。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对用户的深度洞悉、给创作者最大的自由支持、有价值的准确传递等,这些以内容为核心的准则指导了向未知迈进的每一小步,确保了最多只是暂时没有爆款的结果,但方向一定是对的。

《百川综艺季》更像是一个平台主导性的创新项目孵化器,它与“风险投资”逐利式的模式不一样,它为创作者提供专业支持(平台生态下的用户体量和大数据资源等),又能帮助他们提升抗风险能力(从20几个团队到6个团队,再到播出后的筛选机制等),为其配置更多社会优质资源,成为真正的实验“培养皿”,而不是吸血怪兽。

有极大的可能,《百川综艺季》中的大部分节目,我们无法看到其后续了,它们的生命就停留在那简单的三集。但令人欣慰的是,这次实验自信而开放,像是懵懂少年们与复杂的世界相知相连,以温柔的姿态拥抱社会,以好奇与探索点亮篝火,烟云扶摇直上,第一声问候终会留下更多可能性的种子。

对创作者好奇心的鼓励,

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百川综艺季》系列节目的“探险”过程,尽管有一些项目的反响较为一般,称不上所谓的爆款,但这种对创作者好奇心的鼓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平台还能与创作者建立起一种更为信赖的合作关系,维护他们表达现实的理想主义,这才是更为难得的支持。

国产综艺应该如何创新?在内容层面,类似于《百川综艺季》的尝试在当下综艺创新乏力的背景下,无异于往平静的湖泊扔下了一颗小石子。重要的是对内容调性的探索和把握——执着于讲好“本土故事”已经成为文娱内容生产的生存法则,在影视、游戏等领域的成功案例已不鲜见,不管是音乐还是生活,不管是中老年还是青少年,都可以被看作是这一法则在综艺端的投石问路。

在商业层面,当平台和广告商被“烧钱”这一生存逻辑高高架起,综艺内容的创新自然迎来低谷。趋利避害的品牌越来越青睐被流量验证过的头部综艺,内容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那些新题材、新内容的小综艺,便陷入了“越穷越不敢思变,越不思变越穷”的尴尬境地。

《百川综艺季》通过对日常情感和社会议题的深入呈现,一方面突破题材类型限制,最大程度地拓宽受众;另一方面,也让制作团队从高成本竞争的模式中跳脱出来,为综艺的生存探索更多可能。正如抖音负责人提到的,“身为平台,要懂得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内容创造者释放创造力的环境,并以内容经营者的视角来看待整个行业的发展。”

虽然观众审美日渐挑剔,但在这种对好奇心的珍视和鼓励下,中国综艺类型创新想象的种子便会越来越多地发芽。《百川综艺季》6档节目的市场反馈可能略有差异,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这种模式的确立,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让原创节目的生产机制能够资本、市场和创新中找到平衡,从而更加高效和顺畅。

中国综艺的未来在哪?面对这个宏大的问题,《百川综艺季》并无法直接给出答案。但我们知道,一个理想的行业环境,一定是有能力去平衡风险、丰富生态和撬动创新的。

从节目创新的长远视角来看,它的意义并不止于内容创作节奏、用户观看方式或者平台合作策略的变化,更在于一种开拓和创新的姿态。在短视频的消费色彩不断凸显的当下,以《百川综艺季》为代表的新思路与新态度的再探索,显然还会有更多富于意义的想象力涌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320838c83a7b39896103e5b974d2a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