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炜 通讯员 阙晋伟 向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在决胜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巴东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359户181955人,未脱贫户中因病致贫返贫7019户19049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率达42.07%。为解决好贫困人口看病问题,巴东严格落实健康扶贫要求,开出消除“病根”的药方,为群众送去医疗健康“红利”。
提升医疗条件
近年来,巴东在改善就医环境上下足“绣花功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各病房均配置中心吸氧、重症监护、床头呼叫系统,超声、检验、放射3个医技科室设备齐全。走进金果坪乡中心卫生院,给人“高大上”的感觉。
“以前在金果坪卫生院住院都是抬上抬下,现在有电梯了,方便多了。”患者家属鄢云钱说,以前检查要到县城或州城,现在卫生院就可以拍片、治疗。
金果坪乡中心卫生院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开设病床80张,可为乡内及周边约5万人口提供健康保障。
近年来,巴东投资2000余万元为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医疗设备6000余台(件);争取省地方债券3657万元,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84个,全县322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将实现全覆盖。
“县卫健局作为全县健康扶贫牵头单位,始终把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作为主要抓手,不断加大基层医疗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就是为让老百姓轻松就医。”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胡朝良说。
盘活医疗资源
截至2018年底,巴东县各级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率只占56.3%,县外医保基金使用率占43.7%,流向县外医保基金高达1.11亿元。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为让健康扶贫惠及更多群众,巴东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县域医共体建设应运而生。该县以人民医院为龙头,涵盖县内3家县级医疗机构、1家疾控机构、1家妇幼保健机构和12家乡镇卫生院及3家民营医疗机构的共同体,有效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通过医共体的对口帮扶,专家下沉到乡镇卫生院,现场教学进行技术指导,有利于提升乡镇医院的服务能力。”金果坪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邓正国介绍。
巴东还同步推进医联体建设。县内县级医疗机构分别和州中心医院、民大医院、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同济医院等大医院充分对接,向上借力,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通过下派专家,可以降低大病患者外出就医成本。”县人民医院院长谭建国说。
2019年12月11日,在绿葱坡镇枣子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清翠家中,家庭签约医生田德锏正在为患者测量血压。严清翠84岁了,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医生田德锏便成了老人家里的“常客”。
为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巴东全面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立家庭医生签约团队97个,贫困对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95.06%。
强化就医保障
“最开始感觉天都要塌了。我父亲因为压力太大,引起了精神错乱。”上月9日,在巴东县人民医院血透诊疗中心,正准备进行血透的官渡口镇凉水井村村民彭尚伟向记者吐露心声。
35岁的彭尚伟8年前患上肾病,需要靠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由于当时巴东还没有完善的医保政策,加之受医疗水平限制,彭尚伟只能在宜昌接受治疗。高昂的医药费很快掏空了“家底”,生活陷入困难的彭尚伟一家也因此被认定为贫困户。
2017年,巴东出台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四位一体”保障机制;设立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兜底保障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最大限度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了政策保障,彭尚伟可以接受一周三次的透析治疗,按以前的政策每年要多花3万多元,现在报销之后自己只出5000元。
如今,巴东贫困人口在县域内17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一票制”结算;全县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保,落实财政部分或全额资助参保政策,参保资助率达到100%。各项健康扶贫政策的落实,使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能力不足的“病根”成为过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