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姓作为我国的大姓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千百年来数次迁移,使得你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看到邹家人的身影。
邹家儿女的迁移史,最早可以从秦汉时期说起。秦汉时期,邹氏中的一支迁至范阳,范阳是中国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约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在此地邹姓成长成为望族,故以范阳为邹姓的总堂号。
西汉时期,文学家邹阳自淄博周游列国,定居山东。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成为较强的一支家族。东汉,邹廷任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令,后裔在襄阳繁衍。
魏晋时期,人称“南阳人杰”的邹湛的子孙后裔一支徙江西,后迁湖南衡阳、娄底新化等地。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难”,导致了司马氏政权的分崩离析,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入据中原,战乱不已,史称“五胡乱华”。北方的士族豪门纷纷渡江南迁,“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由于福建地处岭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因而成为士族南迁较为集中的地区,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实际上远远不止八姓,其中就有邹姓。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氏族大举南迁,邹姓有一支人随之渡江,定居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些地方,以后发展成为邹氏各支系,脉络昭然。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陈政,开辟漳州的将领,时漳州为蛮僚控制腹地。公元1150年,南宋绍兴二十年,追封陈政祚昌开佑侯),携一部分邹氏同往,后该支邹氏在福建繁衍生息。
南宋时,邹应龙自泰宁迁居长汀上堡乡,其子殿八郎,移居清溪(今福建省安溪)社蕉坑。殿八郎生五子,散居闽粤各处。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的是因为留戍守边而定居异地,有的是因为官职调任,从而整族迁移。有的是因为选择商机,迁徙异地,有的则是为了躲避战乱,从而易地定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哪种原因,无一都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邹氏宗族的发展。如今,历经数次迁移的邹氏儿女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各地开枝散叶,他们的迁移史,是一首时代的伟大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