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车站的错别字存在了68年,这是一意孤行,还是另有道理呢

2023-11-20     小爱爱历史

原标题:兰州车站的错别字存在了68年,这是一意孤行,还是另有道理呢

前言

云寿处士老儒林,书法精明古学深。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孕育出了很多文化瑰宝。我国的书法便是其中之一。老话说得好:“见字如见人”,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字体来判断字体的主人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写的比较粗狂、不拘小节的话,那就代表着这个人的性格十分豪放。如果写得比较小巧秀丽的话,可以看出字体的主人是一个比较拘谨细心的人。

另外,我国的字体没个字都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形态从大篆小篆到楷书行书,每种字体的学法都是不一样的。很多字体看起来十分奇特令人理解不了,例如兰州火车站的“兰”字,写的就如此与众不同,从而令很多人对这个“兰”字产生了误会。

兰州火车站的“兰”字

兰州火车站作为甘肃很重要的运输枢纽,每天承载着大量的客流量。这几年兰州火车站并不消停,这是因为兰州火车站接到了很多投诉。这些投诉的原因却令人感到十分意外,他们偷投诉的都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兰州火车站中的“兰”。说到这里,肯定很多人都会感到纳闷,为什么要投诉兰州火车站的“兰”呢?

大家都知道,兰的笔画十分简单,由五笔构成。通常兰字的写法都是上面两点,下面三横。这个兰州火车站中的“兰”字也是三横。只不过他这个三横与我们平常所认识兰字的三横却不一样。兰州火车站兰字的下面两横是相同长短的。这个明显的错误,让很多来到兰州旅游的游客抓住了把柄,从而纷纷对兰州火车站的兰字进行投诉。这一投诉便是几十年。

兰州火车站虽然收到了大量的投诉信息,但是兰州火车站并没有更改这个“兰”字。兰州火车站这个“兰字”已经存在了68年了。68年里兰州火车站每年都会接到不同旅客投诉。投诉内容大部分都是兰字写错了。但是兰州火车站依旧没有更改这个兰字。

张邦彦的传奇人生

提高兰州火车站中的兰字,不得不说张邦彦了。张邦彦的家庭是书香世家,家里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甘肃天水。虽然张邦彦出生的年代不太平,但张家人已经没有忘记培养他的文学修养。年仅十岁的张邦彦就已经开始跟着家里的祖父识文断字。对于十岁的张邦彦来说像《三字经》这种传统的文学著作,他都可以张嘴就来。那时,张邦彦便已经临摹上了颜真卿的作品。

提到颜真卿,大家肯定都知道。颜真卿的书法在书法界是很高的,一般初学毛笔字的时候,都会选择颜真卿的帖子来临摹。十岁的张邦彦便从书法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临摹起颜真卿的字帖来更是有模有样。从这也可以看出来,张邦彦在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深的书法功底。

13岁的张邦彦,便已经识得大多数字。这时候张邦彦开始自己的书法之路。普通的字帖已经无法满足张邦彦,所以先找了一些比较难的字帖来练习。15岁的张邦彦考入了甘肃省的省立三中,这个中学是甘肃省重点培养的中学。但是好景不长,又赶上了天灾人祸,弄得人们民不聊生,学校也因此关门。就这样15岁的张邦彦成为了一名辍学少年。辍学之后的张邦彦,又面临着家世中败的问题。为了填饱肚子,年少的张邦彦只能出去打工。凭借着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力,张邦彦成为了报社的一分子。主要工作岗位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编辑人员。可以从事这种工作,足以看出张邦彦对文字的掌控能力。

张邦彦在这个岗位直接从战乱时期坚持到了中国解放之后。由于张邦彦这个人十分老实,上司交给他的任务,他也按时完成。很快就被调到了政府工作,帮助政府官员起草文件。张邦彦工作期间遇到了一位特别的人。这个人便是于右任。于右任看到张邦彦的文字之后,瞬间对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便安排了于张邦彦的见面。两人相见之后,一见如故于是便拜了于右任为师,于右任也将自己毕生所学教给了张邦彦。

大陆统一之后,张邦彦被埋藏了20年,这20年里张邦彦每日都在研究书法。国内稳定之后,有人邀请张邦彦出山。张邦彦得到了一份临摹竹简的工作。这让张邦彦十分兴奋,在临摹竹简的途中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书法修养。最终,张邦彦受到简书的影响,成功的将自己的字体与竹简中字体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字体。

“兰”字的渊源

兰州做为历史古城,而兰州火车站又是兰州第一个客运站,对大家来说意义非凡。火车站建成之后,张邦彦便成为了兰州火车站的题字之人。张邦彦为了给兰州火车站题字,找遍了多种字体的“兰”字,最终为了与州字相呼应,从而将兰变成了下两横一样长的兰。最终确定兰州火车站就用这个“兰”字。

这个兰字则与颜真卿的兰有很大的相同点。所以张邦彦所写的这个兰是有迹可循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另外这个兰字不光张邦彦写过,其他书法家也写过这个兰字。可以看出张邦彦为了挑选出杜特的兰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除了兰州的兰之外,鲁迅先生所提的厦门大学中的门也是参考古籍而得来的。

结语

张邦彦这个奇思妙想的兰,也间接的带动了兰州的旅游经济,很多人都想亲眼看一下这个独特的兰字。这个兰字并不是错别字,而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文字,只不过我们局限于自己的认知,从而闹出了这么大的乌龙事件。虽然现在已经是现代了,但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还是值得我们去传承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1211635d0ea3d368254cb7e038923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