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王,坐了帝位,在很多国人看来便是人之大功,毕生之伟大所求。龙袍里所掩盖的肮脏和龙椅下渗透的鲜血,是可以被歌功颂德的文丑们舔干净的。管他弑君杀兄,管他夺嫂霸媳,管他独裁暴政,管他剪除异已。只要他在大位,他就是伟大的、正确的、英明的,老不死的。这句不成,更正——老也不能死的。帝王之家无亲情。所谓玄武门之变,就是李渊支持李建成,打压李世民的必然结果;李世民当时已经掌握了全国大部分的军队,已经威胁到了李渊和李建成的皇权,李渊不愿看到这个现实,而李世民为了自保。
李渊三个儿子被彻底铲除了两支。不论从情感还是法理上说,只有太宗一个选择,也只能选太宗。能对自己兄弟都能下这么狠的手,何况是给他家打工的臣子呢?还有就是太宗对魏征的礼遇,其实是给所有有可能反对自己的原太子势力一个台阶。至于李渊只能是过去式,投资还得看未来。这个未来就是以太宗为代表的胜利新兴集团。
《新唐书》:“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昭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唐高祖
旧唐书对李建成的描述趋于脸谱化,对李世民赞扬,而新唐书则比较客观一些了。皇帝想找个好的继承人很难,但李渊却有两个好的继承人。在李渊心中亲情十分重要,不论两人谁坐皇帝,大唐都会蒸蒸日上,太子继位,李世民会被削权软禁,但性命无忧,如果李世民继位则太子必须死,李渊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开始着手打压,分化秦王府势力。对李世民来说这是最后的机会,现在什么也不做的话,即便将来想做也无实力无机会了。
唐高祖是聪明人,接到两个儿子的死讯他一定悔不当初,这时候怎么可能对李世民痛下杀手,难道大唐不准备继续下去了吗?选择儿子中势力最强,最优秀的李世民继位无疑是最明智的决定,避免了内乱发生。
玄武门事变前,李渊谈不上大权旁落,但当时秦王的势力已足以威胁皇权,这是李渊支持太子打压秦王的深层原因,玄武门之变本身疑点重重,这个已有很多后世史学家做过考证,政变后李世民接管政权也没怎么费力,这个也可以作为一个旁证。
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为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其实,李渊从起兵开始,就一路是被推着走的,没有一步是自己的决定。更多的是自己的下属,儿子们的决议,因而在军队中威信不高。而建国后,又一心只在后宫玩乐,当然就不会再有文臣看得起他。
立皇长子,是正统传承,更何况李建成智力,情商,功劳也不差,李渊没有错。但在李二发达政变后,已经造成既成事实,李渊如果不就坡下驴,李二可能就要弑君杀父了,李二是手段最狠毒的。李世民有军事集团的支持,李靖的中立就是一种支持。李世民领导了大唐立国几乎所有的战争,大唐几乎所有将领都和李世民有交情,他们之间利益共存。
隋唐时天下三大股势力,关陇军事贵族,山东世家,江南士族,李世民战功赫赫,关陇集团支持,天策上将开府洛阳,与山东世家关系匪浅,娶杨广女儿,而且正妻长孙皇后是江南士族领袖萧禹外甥女,也得到了江南士族支持,天下三大势力集团都支持他,自然而然就有实力铤而走险,所以玄武门之后,有个别反叛也很快被镇压了。
就皇位传给谁这个问题,我看的比较多的就是李渊和康熙,这两个人都是有作为的帝王,同样在皇位继承人上遇到了问题。李渊的两个儿子,老大老二都不是等闲之辈,但是李渊一味的平衡,安抚,这就造成了老二越做越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且李渊对朝廷大局的把控有点差了。相比之下,康熙的麻烦更大,那么多儿子个个有才,著名的九子夺嫡大家肯定也都知道,但是康熙和李渊不同的,或者说是比李渊强的一点就是康熙牢牢的把控住了局面,甚至直到他死,朝政也在他手里。而且康熙的哪个儿子都怕他。不是说康熙比李渊更厉害,这可能是因为李渊是开国皇帝,没有权臣出现。但是康熙小孩子登基,内忧外患,权臣,三藩,蒙古王包括反清复明的势力,造就了康熙这样的把控能力。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说的不好听跟李渊自己有很大关系,这是他没有处理好儿子之间矛盾的根源,第二个是太子也并不是像李世民说的那样,李建成可能不会成为明君但也不会昏庸,李世民是个好战分子,突厥用兵,东征西征,这是李世民能建立强大的帝国的原因,李建成如果当皇帝可能就是守业皇帝,也许区别在此。
李渊
李渊,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还是个好父亲,(可能还是好男人,对结发妻子相当不错),主要是儿子们太优秀了,帝位就一个,都是国家栋梁,都是名将英豪,开国功臣,手心手背都是肉,做父亲的太难了。李渊这么做怎么也不应被指责,事实上李世民后来也遇到了这种情况。
无论任何物种,强者为王,困扰几个朝代的单于部落,可是被李世民时代打的认输,李渊难道真的不知道李世民的心思,未必吧?在李渊心里只有最强者才配做他的儿子,才能做皇帝,历朝历代经历过血斗的皇帝使得国家最好,那些指定的接班人一个比一个差,不经历风雨怎么才能见彩虹,李渊的放任不管,一定存在养狼心理。但以豪赌冠名玄武门之变我不完全赞同,或者说我认为赌的成分没有那么大(即小李心中认定赢面其实不小),因为从之前杨文干事件可以看出秦王对东宫已有渗透,而玄武门事变前后的种种迹象也可看出,他伸进宫里的手也不短,史书描写玄武门之变似乎是小李的避无可避,而在短时间内决定的暴起发难,这个应该是存疑的。
但凡政变不经过周密的筹划准备是万难成功的,秦王府应该是早就为此在做准备了,而李渊和太子、齐王居然对此毫无察觉(说好的太子收买秦王府人呢?他们私下游说李靖,太子等居然也毫无察觉?),以上种种史料的记载都充满疑点,在我看来真相已被小李彻底篡改,当时小李的真实实力已直逼皇权(这也是我认为李渊最终决定支持太子打压秦王的重要原因),皇帝太子不说束手就擒,但也是必败之局,史书上说秦王府只有800人,这应该是明面上秦王府的家将,肯定没包括他收买的禁军,如果加上他策反的,人数未必在太子齐王之下,而且实力不能光看纸面数字,还要看他的位置、能量等,像常何这种把守禁宫大门的,其重要性更不能以简单的人数论定,综上,我认为秦王发动玄武门之变其实还是很有几分把握的,当然是战三分赌,多少是会有一些赌运气的成分在内的。
李世民成为皇帝,能力太大,实属罕见,他认现实,不认理法,他笼络人心太高超,有一帮兄弟帮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话说回来,哪一个有能之人,不是破俗英雄,这样才创造了历史,按部就班,只能循规蹈矩,甚至倒退,所以李世民是正确的,牺牲李家人,强大了中华民族,多少人不会生灵涂炭,历史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
就起根本来说,李渊得天下非法,名不正言不顺,李渊得位在于有能者得之,既然李渊可以,李世民也可以,甚至武则天,李隆基都可以,所以只能加剧权力争夺的残酷性,再回到李渊用人,从玄武门之变可以看出水平真的一般,毕竟篡权夺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皇帝没有一丝一毫的察觉,只能说很失败,当然李世民最后也无法解决继承人问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以史为鉴,皇位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曹槽的七步诗就是这样来的。而手下追随的文官武将,若对方继承皇位,那他们的下场不被贬就是被杀,很少能善终。所以这些道理都知道,一场血腥争斗不可避免。
李渊对李世民去洛阳这个提议,可能未必是试探,而是真的想把老二支出去,别天天跟老大在我面前斗心眼。李渊对于一直膝下承欢的老二儿子本就比较偏爱。如果没有这层父子之情,铁了心想要给李建成继位铺路,李渊早就该送李世民去给李家祖先汇报大唐建设的最新进展了。李世民在外南征北战的时候,李渊给他生了二十多个庶出的弟弟。可见他那些年忙着干啥了!李渊这个“祖皇帝”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里最轻松的,人家拼爹,他拼儿子。
最后这个儿子身兼尚书令+天策上将,李渊这时候再想限制他,就要考虑天策府的人答不答应了,更要考虑东突厥这些虎视眈眈的外敌,答不答应他自毁柱石了。李渊这时候还能说啥,只能是泪流满面地说我儿子真孝顺,知道我日渐疲于国事,帮我分担忧劳。至于心里怎么想,那就很难说了。北魏朝代修史崔浩为什么被杀?三代之臣,因为写了点不好写的东西,就被干掉了,至今为止拓跋焘的身世还是个谜啊!不要把啥锅都往世民身上推,李世民在权谋上绝对不算狠的,南北朝的风气是啥样啊?高演答应母亲不杀懦弱退位的亲侄子,结果还是杀了,高洋死前还说过,你要篡位自便,给我儿子条活路,结果呢?杨坚屠戮北周宗室,里面有自己的九岁外孙,呵呵。梁武帝萧衍被候景围困,最宠爱的小儿子益州刺史萧纪根本没出兵,另外一个儿子萧绎跟观光似的走半路就走不动了,最后君父饿死,啧啧。
李世明
宇文护被宇文泰嘱咐一定要照顾好他的儿子,果然照顾得好,两年连杀俩个宇文家的皇帝。慕容翰为避免猜忌,流连三部鲜卑,最终还是决意忠心辅佐自己的弟弟慕容皝,结果不过是病稍好,练习骑乘,被自己弟弟发现,以为他是装病,便被诛杀。又比如陈霸先手下二号人物侯安都,本也是被托孤,结果后面立马拥护了陈霸先的侄子,诛杀了陈霸先嫡子。种种种种,太多太多,血色衣冠,你仔细比对李世民之前那些人做的事,你会发现李世民算得上是个良善之辈啊。李渊心大天天忙着生孩子,李世民好吃好喝供着,除了结束他的政治生命也没干别的,刚登基的时候李世民一家子还在东宫住了三年一直没搬,贞观四年灭东突厥之后抓了颉利可汗到长安,李渊弹琵琶,李世民跳舞,贞观七年的宴会结束后,李二要给李渊抬轿子李渊不让,最后李承干抬的,李世民给他爹修大明宫,结果没修完他爹就死了,工程就停了,直到李治登基之后才继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