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档案
李姓在中国分布极广,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山东,河南是全国李姓第一大省。李姓,也是四川第一大姓,有615万人,比排名第二位的王姓多出1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47%。
在中国的姓氏发展史中,李姓是在周朝以后的古书中才有记载的。《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没有李姓的记载。《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此后,李姓被书籍记载就逐渐多起来了。关于李姓的起源,经考证,大致有5种不同说法。提到现在的四川人,很多人会想到“湖广填四川”,令人产生蜀中由来无人的感觉。事实上,“湖广填四川”仅仅只是四川历史上6次大移民中的一次……
而四川大多李姓家族对祖先的考证,基本上是在元末明初和湖广填四川移民这两段时间开始的。此后的李姓祖源探寻,大多依照的是族谱中流传下来的字辈、世系和口头传说。下面就介绍下几个外迁四川比较大的李姓分支……
李氏族谱
自贡李姓
原籍:湖南长沙(富顺)
居住在四川安岳(亦称普州)城南乡慈良桥东李家坝一脉李姓子孙,自开山始祖李恒泰十三岁随母漂泊徙居安岳县以来,已历六世,如今经历一个半世纪后的恒泰后裔已达数百,遍及中华,已成为独立于华夏李氏的一房,此曰恒泰房。
恒泰房始祖李恒泰,其先祖入川落户四川富顺自流井,世代经营盐井盐业,颇具规模。十八世纪中叶,因泰父参与反清义军(疑为1860年李、兰起义)斗争被杀,族人遂将恒泰始祖全家逐出李氏祠堂,始祖母子二人因之流落至安岳石佛场,寄居戚家堰帮工渡日。数年后,恒泰始祖迁居相临不远的城南乡慈良桥东贺禹门老宅(现称刘家坝)佃田维生,民国初年置业慈良桥东宁家坝(现称李家坝)定居至今。经祖辈洒血挥汗,恒泰李氏终能成就一方李氏子孙乐土,使恒泰系李氏后裔得以繁衍,得以生息!
百余年来,本房孙众与祖籍自流井族人素无往来,互无音讯。二零零三年十月,恒泰始祖三世孙李国华、四世孙李亚首赴自流井寻根,访李氏族人、祠堂十余处,终未见恒、鸿、周、国字辈及湖南长沙(又云某地麻柳屋基)籍子孙踪迹,故疑“恒、鸿、周、国”字辈系列为误用字辈,此后又与中华李氏大典中自流井及湖南长沙籍李姓名人信函联络,仍无相关信息,故决定恒泰始祖后裔自成体系,独立建谱。
安岳县部分李姓家族概况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时间:乾隆年间
以进川老主李富珠(大约在公元1750年左右)携带五子,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至四川省遂宁县下安里甲潘家沟(今潼南县崇龛镇回龙寺一带)注册,逐代繁衍至今已有12代人了。直系老祖先:李富珠、李贵俸、李安文、李邦荣、李定禄的安葬地点:现在重庆市潼南县光辉镇(原崇龛 镇)回龙寺的牌坊沟后山。原《牌坊沟、傅家沟、松林湾李氏族谱》中,字辈排列如下:太司千万应,茂必仁仲志,大慕兴富贵,安邦定国显,世代永朝庭,荣宗吉瑞庆,耀祖获祯祥,孝弟唐虞远,诗书孔孟长。共45个字。
小标:内江李姓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时间:明末清初
四川内江李姓来源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茂远公。内江县田东乡(矮子店李家大瓦房)瓦房子长房,内江资中二房,拱门子三房。班辈排序: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从时间和辈行间字意分析编纂时间应是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时期。
仁寿李姓
原籍:湖北麻城
这一分支从湖广省麻城孝感乡迁入四川,先到夹江,不久迁仁寿县柏杨湾。其后人有一房“过云南未回”。字辈为:“普世万成茂正大光明有龙先*富贵荣华安帮定国意统山河运转乾坤”。入川第一代为李普志、李普开(普开出家无后人)。 仁寿《李氏六修宗谱》中保存了一份大概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该族后裔李如薄所做的“序”,内称:窃闻李氏之先,原籍麻城县孝感乡青山下。于有明洪武时,上川入籍仁寿县,置业大屋新屋。
洪雅李氏 原籍:湖北
高庙,地处峨嵋山的后靠高寒山区。据史料记载:在秦汉年代为严道县辖;唐宋朝时,属嘉州(今乐山)洪雅;朱元璋建明朝的洪武四年,(1317年)始有“高庙”之称。高庙主要有李、张两户大姓,其于姓氏人户,属此后相继迁居而息。
据李姓族谱记载,因李氏先祖先期落住高庙;至今已传二十几代人了!李氏先祖名曰—李清,从湖北到四川来做武官的,解甲后,觅地归隐,带了一个姓张的伙夫和一个姓余的书僮,从今天的雅安方向沿山漫游,一路走来拟埋锅造饭,忽听山涧下传来溪流的哗啦声,便叫伙夫前去取水。不多时分,伙夫回禀道:山溪水凊花白亮,水又大得很;溪涧有好多的鱼在游。李清一想,这地方有水、有鱼、有树林,何不在此安家呢!于是,随着李氏的落户,人们便相继在此安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古镇—高庙。
宜宾(乐山)李姓
原籍:陕西(麻城) 入川时间:明末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可以分为两部分,最早追溯至元末明初的“移民实川”,其后是明末清初的大量移民实川溯我李氏祖籍源于关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三原县一带。其后,宦游湖广、长沙府等地,又徙居湖北江汉道黄州府属麻城县,孝感乡李家村。迨至明代将末,我入川始祖明焕公弟兄四人由楚入蜀,家住叙州府(今宜宾市)城北门外吴家坎忠孝楼,后因家计困难而各奔东西。长兄明朗去成都府属温江县三渡口文家场寄寓,次兄明世公上嘉定府(今乐山市)属犍为县城内寄住,四弟明钟也去嘉定府夹江县谋生;唯我始祖明焕公,则携家抱垦宜宾县治北的统山乡镇子坝(今宜宾县高场镇)地方耕种维生。
成都李姓
原籍:浙江嘉兴 入川时间:嘉庆二十三年入川
巴金的祖上在清代前期就世居嘉兴甪里街。其八世祖李玉傅、七世祖李彪、六世祖李南堂,均是廪生或国学生,都以耕读传家。从巴金的高祖那一辈起,家属就分成了两支。一支为李介庵(名文熙),为谋求发展,于嘉庆二十三年离开嘉兴迁往四川,曾任四川崇庆同知等官职,以后便在成都定居了下来,李介庵的儿子李璠把父亲从原籍嘉兴迁至四川之事在《先府君行略》中记录下来。另一支为巴金的高祖李寅熙,著有《秋门草堂诗抄》等,有文名,又同嘉兴籍的状元汪如洋交往,在一起吟诗唱和,因而一直世居嘉兴甪里街。四川的李介庵有三子——李旋、李玑和李璠,他们都在四川、甘肃等地做官。李璠的嫡曾孙,是李氏家族迁四川后的第五代。由于巴金在嘉兴的高祖李寅熙无子,便认四川李介庵的儿子李玑为嗣子,从此,李介庵的儿孙顶了四川与嘉兴两支血脉,两地家族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中江李姓
原籍:湖南 入川时间:清康熙丙子年
标公位下十五世孙志歆,于清道光元年撰修的谱牒记载:我祖李铜,字克略,元末任江南江宁县令,后因年迈解组,居全州。生三子:文榜、文标、文机,榜与机同居故土全州,吾标祖则由全州迁徙湖南宝庆府新宁县盆溪村,生子发琳,琳生再雄(武举)、再辉;雄生彦贵,创业于消湾之八甲,辉生彦隆、彦信;子鸭塘之三甲,两房亲如手足。由元明至清朝,留意耕稼,渐成富豪之家,立身栋梁之选。有诗曰:“济济多士”。
至清康熙丙子年,标公有部分裔孙奉诏填川,有的仍居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盆溪村。守故者仍享田园之乐,欲迁异地者,不惮跋涉之劳。入蜀后支派分衍,族众人多,各落业一处。座落于原重庆府定远县(今四川广安市武胜县)的白马寺、小桥、青龙山、大嘴、白合观、高滩、汪家洞、厚坝、王家扁,以及昌垣、兴龙湾、左槽门、独木桥、人生坪、荒沟、巴县、铜梁、合川、渭沱等处不下数十里均系我族人等。
有春绽公“文生”于康熙卅五年丙子年,奉诏入川,落业川东定远县,乐善王家(扁)田连阡陌。其子二,随同入川,腾芳居王家扁,白芳居沿口白鹤观,后世亦有居巴县,盖市场钟家嘴。登春辈后裔,隋官氏于康熙三十六年奉诏入川,各落业于地。各立其祠。
李也是整个人类的第一大姓,在中国附近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许多国家中,李都是大姓,其中韩国和越南尤甚。李,不仅是个姓氏,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李姓的分布情况,记录了中国文化传承与播撒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