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上海计划”,中国人为抗衡租界所做的努力

2020-03-31     国史拾遗

上海,中国第一大都市,然而上海的都市历史时间并不长,还是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才开启了其成为大型城市的历史,也正是因此,上海在建国前虽然繁荣,但繁荣属于一种畸形繁荣,各国殖民势力在此错综复杂,租借中虽然车水马龙,但毫无疑问,这并不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建国之前,中国政府也作为努力,这就是著名的“大上海计划”!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上海成为国府核心地带的都市之一,其合并了江苏省宝山县的引翔镇和殷行镇,成为一个“特别市”,然而,当时上海市中心大部分是租界区,包括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而中国人的上海市政府呢?在偏远的枫林桥地区(今徐家汇),国人当自强,所以便有了规划上海华界的意图,大家都希望:华界也能崛起,以抗衡租界,将上海的核心权力夺回来!

“诚得其道而善治之,则喧宾夺主之势,渐以挽回,上海市之繁荣,可由外人而移于国人之掌握”——《旧上海市府新厦纪念碑》

1929年7月,中华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大上海计划》。8月,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成立进入了实施阶段。经过发行公债和出售土地的方法筹集到资金后,计划中的各项工程自1930年上半年起陆续开始建设。

上海的新市区计划范围为:黄浦江以西、北新泾虹桥以东、漕河泾以北为界,今大概属杨浦区和虹口区地域。当时的上海市政府规划了很多市政、交通等系统。

正当上海的各项建设在推进的时候,发生了一场重大变故:一二八事变,上海的建设受到极大干扰,工程所在的五角场至江湾地区陷入战场工程被迫暂停。1933年3月上海实现停战,工程继续进行。

1933年10月10日,上海市政府大厦完工,同时落成的还有社会、教育、卫生、土地、公务等五局的房屋。各楼面积总计达8982平方米,总造价78万元。同年年底,市政府和上述五局相继迁入新建的市中心行政区大楼办公,上海“新市区”正式宣告建立!

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大厦(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位于今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上海体育学院内。大楼于193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作为当时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官员的办公大楼使用。后于2017年至2019年对其修缮,并重新对外开放。

当日,上海全市放假一天,航空署派飞机九架,飞翔于新市区上空以助兴,时任上海市长的吴铁城在上海市政府建筑落成之时发表演说,足以表露在战火劫余,中国人自创天地之决心。

上海的建设不断进行着,1934年8月,占地3百余亩规模庞大的上海市运动场开工,同时还在附近建造体育馆和游泳池。1934年12月,上海市立图书馆和上海市立博物馆动工,在布局上,两楼遥遥相对,而市府大楼恰位于两建筑中轴线上的北面。同时动工的还有上海市立医院和上海市卫生试验所。1935年下半年,上述这几项工程先后竣工使用。

上海市运动场,今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45号的上海市江湾体育场,曾有“远东第一体育场”之称,1936年《上海市年鉴》中曾这样描述:“江湾体育场建筑之伟大、范围之广袤,其于体育场之地位,目下远东殆无与匹”。

上海市立图书馆,1949年6月以后改建为上海市人民图书馆,最后拆分成各区级图书馆。现原上海市立图书馆被改建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

然而,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怎么能有享誉世界的繁华都市呢?上海的建设很快被打断了,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苏州河以北城区(除虹口、杨浦南部外)在淞沪会战中受到重创,繁华的闸北、南市市面受到严重破坏,华界基本沦为贫民区,此后城市格局仍然以浦西原租界地区为主。

淞沪会战,闸北几乎100%毁于战火,新市区的损失达到70%,此外南市区和吴淞的损失也相当严重,只有租界幸免,苏州河以北,除虹口租界外几乎荒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将上海市政府设在旧市区的繁华地段。对当年的《大上海计划》弃之不顾,五角场地区再次沦为芦苇丛生,野兔出没之地。国府重新定了《大上海都市计划》,仍然以旧市区为中心。

而旧的杨浦区呢?一直到现在仍然不是上海核心市区,不过,它建国后也发展地不错,成为上海四大副中心之一。

总体来说,虽然“大上海计划”留下了少量遗产,但总体仍然是失败的,毕竟,国运不兴,何来繁华?不过,当时那些国人的努力,那些希望重建华人城市以抗衡租界的壮志与雄心,却是不能轻易否定的。

虽然当时的国人会为计划的功败垂成而懊悔,但看到今日完全属于中国人的繁华上海,相必他们也会欣慰吧。

作者:云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x9xXXEBfwtFQPkdFo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