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出门可以不带钱,但必须要带身份证和手机。我们住酒店需要身份证登记、坐高铁需要刷身份证……可以说,我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身份证。
然而,出门带身份证不仅是现代人的“烦恼”,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商鞅是身份证的“发明人”
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大力整顿去过,任用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求新,史称商鞅变法。
在第二次变法中,秦国废除井田制、普遍推行县制,决定迁都咸阳,统一度量衡制,编订户口。
户口观念的提出,意味着每个人需要有自己的户籍凭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最早的身份证——照身帖便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照身帖有专门的机构制作和发放,它由竹子打磨而成,上面刻有名字、职业等相关户籍信息,甚至还有画像。
无论是通行关口,还是住旅店都需要出示照身帖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而对于“作奸犯科者”,官府会其进行照身帖备案和通缉。
从这点来说,照身帖除了受当时的科技限制,无法做到全国信息迅速同步,已经初具身份证的雏形。
秦国的照身帖制度,在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进一步完善,被后面的各朝各代沿袭下去。
隋唐时期的鱼符
照身帖的材质是竹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使用年限。所以,隋唐时期对照身帖进行了改革,照身帖演变成了鱼符。
然而,鱼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拥有,它是朝廷官员的专属。因为鱼符中的“符”和我们常听到的虎符、兵符有类似的作用,可以用来调动人马,任免官员。
鱼符上记录着官员的姓名以及相关的官职信息,分左右两片,两片中间有有“同”字形榫卯机构,可以契合在一起。
一般情况下,左符放在内庭,作为“存根”,而右符需要官员随身携带,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鱼符的材质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要求,亲王、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黄金制成的鱼符,五品以上官员用白银制成的鱼符,六品以下的官员用黄铜制成的鱼符。
武则天时期,将“鱼符”改成“龟符”,等级制度和之前的一样,分为金龟,银龟,铜龟。
虽然龟符因为武则天的下台被废弃,但也留下了金龟婿的一词,即三品以上、使用金龟符的女婿。
明清时期的身份证
虽然鱼符是金属材质,比较耐用,但它也太过沉重,不利于携带。伴随着象牙这种珍贵优质的材料传入,明朝废弃了鱼符,开始使用牙牌。
明朝的牙牌由司礼监督造,尚宝司检核颁发,高等级的牙牌为象牙制品,稍次为骨制、木质,牙牌上面刻有姓名、职务等各种信息。
与鱼符不同的是,牙牌不再是官员的专属,普通的百姓也拥有自己的牙牌,只是材质一般为最普通的木头。
清朝时期,牙牌发展为腰牌,且腰牌上的信息更为细致,不仅有持有人的姓名、官衔等个人信息,甚至还有腰牌的用途已经持有人的面部特征,以防被他人盗用。
所以,身份证不仅仅是一张证明我们身份信息的卡片,它更是几千年中华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的文化和精神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