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理解,一部只注重形式,却空有内容的电影,却有一堆人在打高分。
如果这部《双子杀手》不是李安拍的话,不知道大家还会剩下多少同情心。
1.5亿美元的投资,外加宣发费用,票房至少要到4亿美元才能实现盈利,目测这一次,《双子杀手》要复制《绿巨人》的失败了。
李安式的人文性,再一次证明,其不适用于爆米花电影。
老实讲,无论是从视觉感官,还是思考深度方面,《双子杀手》都丧失了一部电影最起码的标准,那就是娱乐性。
首先,脱胎于90年代的剧本,有很大硬伤,很多情节经不起推敲。尤其是克里夫·欧文饰演的反派,把克隆人当儿子养,居然还派他去杀本体,其行为动机真的让人很迷惑。
在看了那么多科幻杰作后,如此廉价的故事,已经抵挡不住观众挑剔的眼光了。
其次,电影的技术层面,导演想要达到的“真”,和观众所期待的“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120帧+4K+3D的制式,标榜着“沉浸式体验”,但是观感方面却丧失真实感,场景方面也有一种廉价感,像在看肥皂剧,也像是在看家电卖场区域的高清展示视频。
《双子杀手》挑战观众原有的观影习惯,带来的却是各种电影质感的缺失。
很多人在讨论,电影中的机车追逐、地下打斗、游艇溅起的水花等几场戏,但是从感官上面来评判,这些还远远不够,依然让人昏昏欲睡。
我们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究竟看的是什么?——逻辑
以往那些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为了增加观赏性,还会设计一些符合逻辑的戏剧性场景,何况是一个虚拟的科幻故事。
所以技术再牛,也要服从于叙事。
李安的问题在于,太执着于延续高帧率这条路子,都有点选择性失明了。
尝试设计的镜头语言,并没有预想中那么成功,依然带着肥皂剧的质感。而受精力有限,自己原本擅长的人文叙事,无形中也被忽视了。
毫无疑问,在“迎合观众”还是“引领观众”的选择方面,原本好奇心就很重的李安,从来就属于后者。正如他在一次采访中讲到,“不同的电影,应该有不同的方式来刺激观众”。
所以,当《比利·林恩》出现的时候,即便观感方面没那么好(像是从一个娃娃屋的窗户往里看,一些mini小人物在做过家家似的游戏),我们依然要持正向的态度。
但是这一次,除了120帧的技术,可供探讨的东西真的不太多。电影高帧率的可能性,目前是没看到什么未来。
由于之前拍过太多太好的作品,在大家看来,李安的这种行为叫“试验”不叫“失败”。 随便换一个导演的话,估计要被群嘲了。
记得CGI最初走上大荧幕的时候,看起来也很无趣。82年的《电子世界争霸战》首次结合了CGI和真人动作,画面如下图所示,观赏性真的不敢恭维。
所以,一种新技术,在当时留下批评的声音,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会增加其打磨优质的决心。
如果给《比利林恩》打高分,可以说它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方式。
但是给这样一部电影打高分,无异于打脸120帧,你让未来的120帧电影怎么看?
被时间证明有价值的,应该是《比利·林恩》,而不是《双子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