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2019-09-02     钱志亮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引发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

尤其是最新的剧情,更是把整部剧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女儿英子想去南大,可妈妈宋倩无法理解,两人闹得很不愉快。

妈妈长期的控制、密不透风的爱,让英子陷入失眠和抑郁,逼得她爬上桥边的栏杆,想要跳河自杀。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是只有成年人承受着很大压力,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也面临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正是在警醒我们:父母不要只考虑孩子的成绩,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孩子心理发展,受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总结出: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有些父母疏于陪伴,和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孩子在最需要的年龄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心理上处于孤独、无助的状态,缺少安全感;

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事事包办,什么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孩子没有发展出自立自理能力,没有经历什么挫折、委屈,心理会很脆弱,思维上也过度以个人为中心;

有些父母没有建立起与孩子间的边界感,常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和期待也过高,导致孩子承受很多的压力;


有些父母管教方式比较粗暴,经常打骂、讽刺、攻击孩子人格,孩子从最亲近的人那里感受不到爱,只有痛苦,于是变得自卑、自我怀疑,难以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这些错误的心态和教养方式,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上慢慢累积,就像一片片雪花造成了最后的雪崩,最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偏差,自卑、抑郁、暴戾,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剧中,原本开朗阳光、懂事乖巧、成绩也并不差的乔英子,正是在妈妈以爱为名的控制欲中,一步一步走向了中度抑郁。

在英子欲跳桥轻生的那一幕中,母女俩的对话听得让人揪心,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妈妈就是想为你好啊”

“对,你就是想为我好,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过,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你觉得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孩子得到了也不一定会开心。

多听听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和意愿,从心底里尊重、欣赏他,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接纳,这样他才会身心健康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爱孩子很容易,但是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还需要父母不断的学习,不要让爱变成了伤害。

二、如何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一书中写道: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敌意或诱惑的回应中,将会引起他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

因为他内驱力的很大部分被压抑了,而这部分无法参与他心灵的发展。

我想最关键的,有以下几点:

父母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平和

一个自身心理就有问题或偏差的父母,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首先必须有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格。

亲子关系有界限感,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不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强加给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意愿。


不过分地侵入孩子的成长空间,对自己有要求、有追求,不断学习、提升个人能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不过分焦虑,保持心态的平和、淡定,不盲目攀比,根据孩子的特质采取适合他的教育方式。

保持快乐、稳定的情绪,让孩子在一个相对轻松、温馨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身心发展十分重要。

无条件的爱、高质量的陪伴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年龄越小,对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需求越强烈。

孩子长大了,在遭遇困境和低谷时,回忆起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爱与关怀,更容易帮助他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越是要好好陪伴孩子,不管时间是长是短,在那段时间里,最好全身心投入、积极回应他;不带任何评判和要求,陪他阅读、游戏、聊天。

如果父母总是以自己的虚荣心、面子,去给孩子施加种种要求,以满足自己的期待,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对他本身的接纳和爱的。

教育孩子时,不过分严厉、也不要一味溺爱,鼓励孩子独立、自理,勇于探索,培养各项能力,这样他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更加自信。

不管孩子成绩是好是坏,也会欣赏他身上的闪光点,接纳他、帮助他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注重亲子沟通,关注孩子内心世界

我曾听过很多孩子抱怨,每次回家,爸爸妈妈只知道问“学了什么?”“考多少分?”“作业写了吗?”

却从来不会问“快不快乐”“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最近有什么烦心事吗?”

中国亲子沟通质量差,是一直存在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交流比较少会涉及到情感方面、孩子的内心世界。

因此就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家长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像变了一个人,什么事也不跟自己说;孩子又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不想跟他们沟通。

这都是沟通少、不及时造成的结果。


对于父母来说,平时除了成绩、衣食住行等问题,也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情绪。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要以平和的情绪积极和孩子沟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情绪动机。

不过分打击孩子、责骂孩子,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此外,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凡事往好处、发掘自身的优势,更加自信、快乐地成长。

人们常说,孩子要富养。

我想,这个富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心灵的富养,给孩子心理足够的营养。

孩子一切幸福和快乐,始于积极的心理。

培养出一个阳光、乐观、自信、意志坚强、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才是教育最成功的地方!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微信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oAiA20BJleJMoPMhu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