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看脸色,不是什么好事

2019-10-09     钱志亮

后台有一位家长咨询:

“孩子才3岁,就很会看人脸色,有时候看我不高兴了就很乖巧,逗我开心,看我心情好了就开始调皮,提各种要求。不知道这样是好是坏?”

我相信很多家长会觉得这小孩了不得,聪明、情商高。

孩子会察言观色、觉知别人的情绪,从而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本身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如果过于敏感,过分关注他人的情绪,而压抑自己的需求;或者通过察言观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了。

孩子会看脸色,不能简单地与情商高混为一谈,还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一、有一种看脸色,叫憋屈自己、讨好别人


很多中国的孩子,都是在打压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父母过于严苛,孩子做错一点小事都很容易招致语言上的训斥或者神情、目光中流露出的责怪与愤怒。

还有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于是这些孩子打小就开始了看父母眼色、小心翼翼的生活:

如果看到父母不高兴,就会立刻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什么事了?”,于是表现的特别乖、特别懂事,或者说些好笑的事情想办法让逗父母开心。

平时不敢瞎胡闹,尽量不给家长惹麻烦,尽力不提要求,总是为家长着想。

比如原本内心非常想要一个玩具,但是会觉得“父母赚钱很辛苦,我要懂事”,告诉大人不用买。

乖巧听话、不哭不闹,不惹麻烦、不要这个要那个,在很多家长老师眼里都是优点。

但是真正懂得的人会明白:会看脸色的孩子,其实很让人心疼。

他们背后是深深的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害怕如果不去迎合父母的需求和期待,就不被爱,甚至被抛弃。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先好好爱自己,才有真正的能量去爱别人。

总是把别人的情绪放在第一位,自己正常的需求被压抑,孩子容易演变成讨好型人格,胆小自卑,不敢向别人提要求和麻烦别人,不快乐、不随心、不自由······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爱、被温柔对待。

父母应当懂得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充分的爱与陪伴,保护好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犯错、失误是很正常的事情,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训斥,不要总是给脸色孩子看,关键是教会孩子正确的做法。


二、有一种看脸色,叫耍小聪明、见风使舵


如果家庭教育中出现不同的标准,孩子会变成喜欢看人脸色、耍小聪明的“两面派”。

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隔代教育中。

年轻父母和老人育儿观念不同,也没有提前沟通好,于是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经常产生争执,最怕的是还当着孩子面。

节目《妈妈是超人》中,邓莎和她妈妈就是这样,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很多分歧,导致儿子成为姥姥口中那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小孩。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两幕:

吃饼干时,发现姥姥在,赶紧跑到一边躲起来悄悄地吃完了再出来,过程中转着大眼睛偷偷出来观察情况,机灵的样子活像一个“小贼”;

邓莎平时喜欢网购很多快递回家,姥姥抱怨妈妈买的太多,问孩子的时候,他说:“对啊,都装不下。”

然而在妈妈问他的时候,却说:“你想买这么多就可以买。




不管是隔代教育中还是父母双方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孩子容易学会钻空子,在严厉的一方那边表现的乖巧听话,而在宽松的一方那边肆无忌惮。

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品格,容易一路成长为虚伪、圆滑、投机取巧的人。

还有的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处理方式不当,过于强调对方的情绪,而不是事情本身。

我就曾经遇到一个妈妈,在亲戚朋友聚会时,孩子吃着薯片,时不时把薯片扔到对面一个阿姨的身上,阿姨先没在意,后来明显面露不悦,看着那孩子。

观察到这个情况后,妈妈对孩子说:“别扔了,看阿姨都生气了。”

不随便乱扔垃圾、浪费食物、更不能把东西丢到别人身上,这些都是基本的教养和社会规则,每一项都值得这位妈妈好好讲给孩子听,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可她却偏偏不咸不淡地把重点转移到别人的情绪上,结果只能让孩子学会看脸色。

孩子会误以为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别人不生气就可以做,生气了就不能做,是非观扭曲。

因此,家庭教育中一方面要注意一致性,如果育儿观念不同的话,双方要提前沟通好,确定好同一个标准,站在统一战线,切忌当着孩子面争论。



另一方面,给孩子建立规则,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而不是教孩子看人脸色行事。

别让孩子在本该天真无邪的年龄,过早地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察言观色能力。

早早地学会看脸色,并不是什么好事。

就让他在规则范围内,高兴时便笑、难过时便哭、生气时便皱眉,更畅快安心地做自己,身心健康地成长吧!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微信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FuYsW0BMH2_cNUgpg5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