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天价学区过道”“高三陪读妈妈”“安全上岸”“一分就差出去一操场的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中产阶级的焦虑”。。。。。
这些经常出现在社会新闻上的敏感字眼,在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正以真实生动又喧嚣热闹的生活图景,引发着不少家庭的强烈共鸣。
故事背景
《小欢喜》以方圆、童文洁夫妇的视角,讲述了方家、季家、乔家等几个高三考生家庭在高三这一年发生的故事。
看着几个70中产家庭的父母,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因为孩子高考而把生活过得“鸡飞狗跳”,一批90后的“准中产”包括80后的“新中产”们都纷纷发出了方圆同款感慨:
都不容易啊!
这一切都源于教育焦虑。
比如,方家为了多让孩子睡会儿,空着郊区宽敞的老房子不住,一家人搬到了离学校只有四分半路程的书香雅苑“学区房”,折后月房租1万2,四口人共挤一个卫生间,硬是把孩子的高三过成了全家人的高三;比如季家父母与儿子长期异地,为了孩子高考重回三口之家,同样在学区房开始了陪读生活,再比如学区小区里拥有五套房产的培训机构老师宋倩长期高压控管女儿乔英子,卧室装隔音墙开监视窗,娱乐上严防死守,饮食上也是霸道强制。整个一“渣滓洞”。
这都不算什么,对于乔英子的成绩,“考了第二有什么可高兴的?”这句话才看得不知道多少观众一口老血差点吐了出来。那可是700+分的第二啊。
又是搬家又是补习又是苛求成绩,看来别人家的孩子一点都不好当。
有网友问:至于么,不就是个高考么?
再看看剧里那些每天在学校门口等着给孩子送饭、带孩子去听网课,上一对一辅导班的那些陪读爸爸妈妈们。
还真的至于。
你不争分夺秒,自然有别人在刷着你不会的题,上着你没报上名的补习班。
广州一位高管妈妈,给孩子一个暑假的教育花费高达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北京驻扎着新东方、学而思、立思辰、高思、杰睿等数十家课外机构的大本营,常年拥堵严重。
为了让女儿有机会进入到水平还可以的小学,北京张先生花费300万向东城区前进150米。
。。。。。
考生在比成绩,家庭在比教育投入,像乔英子一样,虽然压力山大,但你不可否认,这些努力进行教育投资的中产家庭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越来越优秀。
让人不由地想起去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父母都是外交官,跟剧中一样,出身于中产家庭的熊轩昂,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培训机构,从小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
可想而之,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其背后上有多少补习班和家庭的投入。
越是家境尚可,对于教育越是会投入更多的成本。“有钱人比你还努力”背后关于教育的焦虑,当时着实激起了网友一阵热议。这种焦虑如今在《小欢喜》里,再一次通过几个中产家庭蔓延开,戏里戏外,关于教育的焦虑真是无处不在。
那么,拿剧中的父母举例来说,为什么作为已经有了一定物质基础,有钱有闲的中产家庭,对教育会如此焦虑?
就在童文洁“央求”儿子好好学习时说的一段话,其实早就揭示了一个稍显残酷的答案——中产阶级对于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焦虑,即唯有通过教育晋升,自身阶层才能不被“滑落”。
童文洁在跟儿子语重心长谈这段话时,有多少人跟方一凡一样,觉得妈妈太夸张了?
“高考是一场关键战役,打不赢终身遗憾”
但其实,仔细想想,这话并不夸张。
原因就是,随着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衡,非但寒门再难出贵子,就算是师资力量雄厚的大城市,也因为中产们纷纷在教育上砸下真金白银而愈加激烈。能不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往往看家长们到底能拼到什么地步。而这种激烈的比拼背后则是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呈现出阶层固化的趋势。看似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其实高考更难了。这也就是熊轩昂说的那句“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一定是不能改变命运的”。
而一旦掉队,失去了通过教育晋升的机会,随时都有滑落阶层,因为没什么上代基础一起承担风险,凭着首轮“教育红利”才努力实现了自己阶级提升的第一波中产们,其实相当脆弱。
“因为资本可以‘遗传’可是知识却无法遗传,最容易跌落的阶层就是靠知识和技能跃升阶层的中产。”
中产阶级科普:
“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中产阶级标准是:年收入1万-7万美元,生活在城里,25岁到45岁之间,有大学学位,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和草根阶层不同,中产阶层在住房、汽车、生活方面追求更为舒适和精致,在子女教育方面更为苛求完美,恨不得子女一出生就通晓8国语言。中产阶层上涨的工资永远追不及中产生活上涨的价格。中国中产阶级,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拿剧中的父母举例来说,双方各自的职业中有领导、有白领、有商人、有教师,但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季区长,还是政法大学毕业在医疗器械公司任职的方圆,当年都是通过努力考大学,认真工作,一步步奋斗才有的现在的中产生活。出门座驾是中产标配之一的福特,全家聚餐去的是山之川、大董、工体湘爱这种人均200——400的餐厅,能为孩子额外付的起1万+月租的“学区房”,一切看起来都还算体面。
但是一旦遭遇事业、生病等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打击,维持中产家庭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大的影响。比如年纪43,突然“被失业”的中产方圆。找工作不顺利,一度都动了送外卖、开滴滴的心思。
方圆虽然是政法大学名校毕业,但他不是那种有魄力的事业型人格,而是40多岁没有混到总监,本本分分赚着固定的收入,没想到一朝被辞退,铁饭碗瞬间没有了,被抛入社会和更年轻的人残酷地竞争,才发现是尴尬的。
所以
“对于既无资本又有特权的中产阶层而言,教育是他们最值得信赖和依靠也几乎是唯一可以带来巨大潜在收益的社会地位投资方式。
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对学而思、新东方之类的教育培训机构趋之若鹜,
为什么南京市鼓楼区一套没有产权只有使用权的13.2平米违建学区房,能以单价17.5万/平米的天价成交。
以及为什么北京海淀小升初成为了一场“战争”
。。。。。。。
他们不惜一切成本要把孩子培养好,为孩子传递人力、文化和社会资本,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脑力劳动者,继承他们的地位,并往更上一层流动。
这是“有钱人比你更努力”背后教育焦虑的真正本质所在。
《小欢喜》剧集里书香雅苑“学区房”一到毕业季就出现大半个小区搬家的的“大换血”、12点家家还灯火通明挑灯夜战的“壮观”景象,再真实不过了。
《小欢喜》借几个高考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中产阶层的真实生活样貌。你说这种狂报补习班、争抢学区房的焦虑会不会影响到观众,其实是肯定的,但焦虑之外,对于中产生活的“脆弱”性、焦虑背后隐藏的“阶层滑落”和“阶级固化”等问题、以及“高压”下的考生状态所引发的一系列教育反思,才是大家真正应该思考的。
无论你是作为70、80、还是90后,在《小欢喜》中都能窥见自己、或者说未来自己可能出现的一些生活状态。这是一面反射镜,同样也是一架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