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牢记“5忌3食”,祛湿养脾,远疾病,安度三伏天
三伏天,乃是一年当中暑气最盛的时节,三伏天的天气炎热难耐,是一年中最需要养生的时间段。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1日起头伏,7月21日起中伏,8月10日至8月19日末伏,整整有有40天。中医说:养好三伏天,避病一整年。三伏天里注意“5忌3食”,自然可以避湿邪、远疾病,安度三伏天。
-【五要忌】-
一,忌贪凉,祛除燥湿
中医理论认为,“湿气通于脾”。三伏天天气炎热多雨,阳燥盛行于外、阴湿潜伏于内。脾主肌肤,如果体内湿气很重,皮肤就会有所反应。年轻人长痘,中老年长斑,小儿湿疹、痱子等,多是湿气淤积的表症。所以,暑热最盛的三伏天,正是祛湿养脾的大好时机,切勿因贪凉而过度使用电扇、空调,容易损伤阳气。
二,忌大汗,平衡阴阳
中医理论却认为,“汗为心之液”,汗液的生成,离不开阳气的参与,出汗的同时,会大量损耗阳气。因此三伏天锻炼,应以微微出汗为宜,最忌大汗淋漓。
三,忌生冷,控制饮食
三伏天,饮食不宜过凉,因为寒凉损伤脾的阳气,此外,三伏天最容易“病从口入”,忌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
四,忌激切,调节喜怒
情绪平稳,心气舒畅,自然神清气爽、身心安适。清静养神,又有助于脏腑运化,从而外邪不侵、内疾不生,抗病力自然增强。三伏天,要学会适应炎热,使情志疏泄,预防暑邪致病。调息凝神,心静自然凉,非常有助于身体健康。
五,忌潮湿,保持干爽
暑湿的形成,往往与地表水分上蒸有关,因此侵入人体时多是自下而上。三伏天哪怕再热,也不要让孩子赤脚在家里跑,更不要坐在冰凉的地板上玩耍。三伏天要保持室内干爽通风,一旦空气湿度过高,许多病菌就开始滋生,影响身体健康。
-【三要食】-
一,冬瓜
三伏天经常吃冬瓜,不但解渴消暑、利尿,还可使人免生疔疮。
【推荐食谱】冬瓜肉片汤
做法:锅里放入冬瓜,胡椒粉和姜片,加入适量水,煮开后转小火煮到冬瓜变半透明,放入肉丸子拌开继续煮到变色,调入食盐和少许猪油调味即可出锅。
二,苦瓜
苦瓜是凉性食物,能够清热解毒,降低体温,保持身体健康。
推荐食谱【苦瓜炒牛肉】
做法:牛肉逆着纹理切成薄片,加入1勺淀粉和花生油直接抓粘,热锅放油爆香姜片,倒入牛肉片爆炒30秒,倒入酱油蚝油翻炒至牛肉变色铲出。放入油爆香蒜末后倒入苦瓜片变鲜绿后倒入适量盐进行调味,倒入牛肉拌匀即可出锅。
三,羊肉
在很多地方都有入伏吃羊肉的习俗,称为“吃伏羊”。羊肉性温,平时适当地食用能补虚强身,强健脾胃。
推荐食谱:清炖羊排
羊排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焯水捞出,把羊排和其他食材放入锅里面,加入大约3倍的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40分钟左右即可调入食盐出锅。
入伏后,牢记这“5忌3食”,祛湿养脾,远疾病,安度三伏天,你收藏好了吗?欢迎转发点赞更多的小伙伴受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