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将圣诞节同化世俗化,也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自信表现

2023-12-25   瑜说还休

原标题:堵不如疏!将圣诞节同化世俗化,也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自信表现

又临近年底了,西方传入中国的“平安夜”“圣诞节”——其实在广义上,也包括“元旦”新年这样的“洋节日”,都是一年一度地向着中国人扑面而来。可以说,这些洋节也早已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难舍难分了。

不过,最近几天来,网上传出了有关学校、社区等部门倡议不过平安夜、圣诞节的消息,甚至还流传出大妈、大爷们举着“圣诞节滚出中国”条幅的图片;且在“平安夜”来临时,网上还传出关于有关部门言及“12月24日不是‘平安夜’,是长津湖战役胜利73周年的日子”等新闻。

首先,确如这位发言人所言,西方一些人过的“平安夜”,却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胜利纪念日——在这一点上,我们当然应该进行强调并予以纪念!

不过,也诚如胡锡进在评论中所言:“无需把这两个事情对立起来……如果强调今天只能当作长津湖战役胜利纪念日来过,而不能把它当通常意义的平安夜来过,搞这样的对立,就是不对的了”。

“这有悖常情、常理,也与国家的宗教政策南辕北辙,与公众的消费意愿南辕北辙。什么事情都要遵循正常的逻辑,不能以极端方式制造绝对性……”

确实,像中国有着2000多万众的基督徒,他们当然享有过平安夜、圣诞节的宗教自由权利。

同时,对于更多普通公众——大部分还是年轻人其实并不信仰基督教等外国宗教,但他们这些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圣诞等洋节的影响,也在跟风、从众地过起了这些洋节,这些又如何理解与应对呢?

其实,当中国打开国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我们要受到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的巨大影响了!——这一如大门打开的中国,对于世界文化同样会产生极大影响一样!

可是,我们是否能认可:外国也都要对中国文化进行人为地限制、打压吗?但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及民众也在开始庆祝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也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全世界在拥抱中国文化的表现!

而我们在大力提倡“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显然就无法将外国文化拒之门外,对于有益的世界文化思想,就理当学习、吸收与融汇;当然,对于落后的文化,也要批判与拒绝。

显然,作为西方宗教文化特征的“平安夜”、“圣诞节”等,并不能用一句“西方落后文化”来概括,否则,中国也就不会存在信仰宗教自由的宪法法则了。

所以,对于圣诞等洋节,如果抱着完全拒绝和批判的态度,显然既不可取,也不现实,更不合情合理!而人为地予以拒绝和限制,也在这个信息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时代难以达到,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事实上,我们中华文化能在上下五千年间传承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民族文化,它一定是跟我们的“包容博大、兼容并蓄”之特点有关!像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就让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内涵。

当然,在中国文化中,其本质上而言,并没有产生出真正的本土宗教——包括“道教”亦是如此。这其实也说明,中华文化具有一大特质:即其一直都具备“世俗化”的特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未曾出现“宗教国家体制”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文化为主体,并将之与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与融合。同样在对宗教文化的态度中,也有着促进宗教“世俗化”的需求、要求与目标——所以,就应对此持有“堵不如疏”的理念!我们不必惧怕什么“圣诞节”等洋节,只需将其同化、世俗化、中国化就行了!

在现实生活中,情形也基本如此——像外国的“情人节”“感恩节”“平安夜”“圣诞节”等,其实也一如“六一节”“五一节”“元旦”等“洋节”一样,早已被我们中国人给大大地“世俗化”了:比如中国人大多只是取其世俗情感、娱乐狂欢、消费主义之意,而对其中的宗教教义之推崇、沉浸并不太多了!

我们的国人现在可以说已是“大国国民”了,但是,要想从“大国国民”跃进到“强国国民”的更高层次,其实,这不仅表现在经济上、军事上的强大,最终还要落实和落地于“文化思想的强大”上!

如果我们一边实质性地在对外开放,并高喊着“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口号,但一边却玩着批判、拒绝洋节的“闭关锁国”之举,这也只能说明,我们仍还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文化之寡国小民”,更说明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仍然未能完全强大地建立起来!【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