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跨年系列策划⑥·话年俗”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2020-01-17   新甘肃客户端

【新甘肃跨年系列策划·话年俗】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传统中国年也是从这一天拉开序幕。俗话说“二十三,糖瓜儿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传说今天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新甘肃跨年系列策划·手绘福卡】小鼠闹年俗。设计手绘:王春培、郝嘉、石静瑜、王梦荻(实习)

说起糖瓜,总会勾起人们的童年回忆。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何大龙 党文博/摄

在民间传说中,每家都有一位灶王爷,灶王爷会记录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善恶功过,待到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腊月二十三这天,每家每户都要进行祭灶的仪式,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酒水和各种祭品。

  花型糖瓜。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何大龙 党文博/摄

为了让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们在祭灶的时候会摆上又甜又粘的糖瓜,希望灶王爷吃了糖瓜嘴巴就会变甜,能多讲些甜言蜜语,让一家人来年的日子更加平安顺遂。这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长条型的“关东糖”。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何大龙 党文博/摄

说到“糖瓜”,“糖瓜”又称“灶糖”、“麦芽糖”,是一种用小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甘肃各地特色小年民俗】

“过了小年就是年”,从今天开始,就意味着进入过年的节奏了。如今,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有些传统的记忆却始终未变。在甘肃很多地方,“小年”这天除了祭灶神,还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俗。

做糖瓜——定西通渭

在定西通渭,常家河镇王庄村张庄社的糖瓜远近闻名,社里18户人祖祖辈辈都有做糖瓜的传统。糖瓜制作手艺人张书义每年立冬后就要开始制作糖瓜,一冬下来,张书义一家人白天黑夜连轴转能熬出30余锅糖瓜。做糖瓜需要的食材非常简单,主要是小米、麦芽和水,但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经过浸泡、生芽、蒸米、烧糖、发酵、铲糖、拉制等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得精心制作,半点不能马虎。

  在通渭县常家河镇王庄村张庄社,传统手艺人张书义正在制作糖瓜。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何大龙 党文博(摄于2019年12月)

庆阳合水县


  【新年特别策划·年味儿】合水麦芽糖(来源:新甘肃客户端·陇视频)

逛灯会——兰州西固灯会

“要看灯,到西固”。早在清朝末年,每逢春节,西固区新城镇、河口镇一带就有专人以各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题制作各式花灯,筹办灯会。近年来,“西固灯会”在每年的小年夜亮灯,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30多年来,春节期间到西固赏灯,已经成为兰州乃至周边民众过年的老传统,成为人们翘首以盼的春节精神文化“大餐”。

  2019年1月27日,金城西固迎春灯会全面亮灯调试。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蒸年馍——张掖山丹

在张掖山丹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祭拜灶王爷,山丹人祭灶王爷的祭品多种多样,首推窝酥子和糖花子。主要是糖花子,这个馍馍入口香甜,正合灶王爷嗜好甜食的口味,也寄托了老百姓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届降吉祥”的美好愿望。年馍是不同于平时吃的馍。年馍一蒸,年味就来了。

  图为山丹县峡口村村民李文寿一家人一起做年馍馍。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杨桂平 摄影报道(摄于2019年1月24日)

祭火神

——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小年,也是蒙古族传统中一年一度祭祀火神的祭火节。肃北县蒙古族群众身着传统民族服饰,准备丰盛的祭品,环绕燃烧的篝火进行祈福,祈求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祝愿生活幸福安康。

图为2018年小年夜,肃北蒙古族民众环绕燃烧旺盛的篝火进行祈福。中新网 通讯员乌仁花/摄

打铁花——临夏永靖县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每逢春节期间,就会有打铁花的表演。灼热的铁水在空中迸散,万千铁屑若一道绚丽壮观的“钢铁烟花”,打铁花的不同打法和散发出来的花样,表达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业兴旺红火的美好期望,寄托了镇宅辟邪、增祥瑞、保平安的良好祝愿。

图为2018年小年前夜,永靖王氏“打铁花”表演。永靖县电视台孔鹏学 罗宏宏 孔令瑞/摄

编辑整理:赵博民

来源:综合新甘肃客户端、每日甘肃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永靖县融媒体中心、人民网微博